虎门炮台(2)
标签:
历史军事文化 |
分类: 粤闽港澳 |
虎门防守由江南提督关天培主持建造,历经数年,花费海量白银和心血完成,当时认为固若金汤。
虎门炮台不是一座独立的炮台,而是由一系列的防御组成的,总共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是在珠海口,有大角和沙角炮台。同时在距离这里5.5公里的北面上横档岛、下横档岛都有炮台。
在岛旁边的珠江主航道上也设有三座炮台这三座炮台是整个防御体系的重心,这就是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在上下横档岛北面2.5公里的小虎山上的炮台,这三道防线上一共设有11座炮台。
1841年,英国进攻虎门,耗费巨资建造的虎门炮台并没有派上用场。
1月7日英国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将第一道防线突破,几乎没有任何伤亡。
2月26日,英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又将第二道防线攻破,伤亡只有5人。
紧接着,没等英军攻打第三道防线,清军便主动放弃逃走。
英国就攻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海防要塞。
鸦片战争失利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廷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闭关锁国,国力羸弱。
从具体海防设施而言,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足,不懂得现代战争的规律。
虎门炮台三道防线彼此之间距离太远了,一方被攻击,剩下的根本没有办法支援。
炮台与炮台之间不能互相支援,相当于各自都是独立的个体了。
就这样,清军的炮台被英国军队集中火力逐个攻下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