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坑贝古村落(1)

(2019-11-11 14:56:42)
标签:

文化

杂谈

旅游

历史

分类: 粤闽港澳
村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第一个来此落户的是一个叫毛富兴的人,他们来自北方,迁徙岭南
坑贝古村落(1)

坑贝古村落(1)

坑贝古村落(1)

坑贝古村落(1)

坑贝古村落(1)

坑贝古村落(1)
村落格局形成于明末清初,整体保存到了今天。
坑贝古村落(1)

坑贝古村落(1)

坑贝古村落(1)

坑贝古村落(1)

增城坑贝村的历史有780多年,和这座城市许多老村庄一样,虽然寂静如斯,却曾经有过一个热热闹闹的过往坑贝村的得名,源于附近金坑河盛产的坑贝。

开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第一个来此落户的是一个叫毛富兴的人,他的籍贯有可能是山西。毛富兴是这支翻山越岭来到岭南的毛姓家族的第五代,他的同胞兄弟还有若干也落户增城,除了坑贝村之外,这附近还有五六条自然村也都是毛姓人的天下。

坑贝村建村伊始的建筑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目前通面宽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积8225.12平方米。整体建筑分为11列5排。独立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硬山顶,碌灰筒瓦,锅耳封火山墙,施彩绘,面阔均三间,宽度为10.49米,排、列之间有纵横青云巷。村落格局形成于明末清初,整体保存到了今天。

坑贝村,是广州民居的“前世”。
岭南人对风水一向在意,坑贝村就是完美的范本。它依山傍水,前面是清澈的西福河,后依绿树葱郁的后龙山,村子本身又是“外圆内方”。“圆”的是村前半月形的消火塘,“方”的是池塘背后四平八稳的村落格局。圆代表天,方正则代表地,人居住在中间,就是天、地、人三才具备。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中间聚合人气,颇合堪舆之意。

这样的布局,对于村落的管理十分有利。广东的古村落多数是“梳式布局”,只有纵巷,没有横街。坑贝村却是个例外。这里的五十四栋房屋,像是整齐列队的卫兵,是“棋盘式布局”。在当时土匪时常出没、治安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只要把村口的门户关闭,整个村落每个房子之间,就可以借助纵横的巷道自由交通,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


坑贝村的镬耳屋

如果从高空往下俯视,你会发现,坑贝村的镬耳屋,后排会比前排地势略高,纵向的小巷在连通前后的同时,还修筑有一条条排水沟,这样雨水会顺着地势,一直排放到村前的水塘,而不会倒灌进屋子里。因为房屋纵向排列,密集而规整,因此可以大大地减少辐射热,取得良好通风。因为前有池塘,后有后龙山,就算是最炎热的季节,都会有清凉的风吹过。

不过,眉清目秀的坑贝村,毕竟不是遗世独立的小村庄,这里也曾危机四伏——它的后部,有一栋两层高的碉楼。这座清代碉楼,是为防范匪贼而建,也可以储备粮食,在危难时固守待援。村民告诉我们,当年的碉楼比现在的还要高两倍以上。它不是规则的四边形,仔细地数一下,发现它居然有二十面墙,而每一面墙上都有开凿出来的炮眼。几百年前的坑贝村人,就是驻扎在这座高大威猛的碉楼里,密切地注视着四面的异常响动,捍卫它们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