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与香港民居

标签:
旅游时尚房产财经文化 |
分类: 粤闽港澳 |
香港人口737多万,人口密度大,世界第一,住宅紧张。我们遇到一位先生,问路聊天,他家两个人住15平方米房屋,是廉租房,每月900元租金。廉租房要排队,他感觉比较幸运住上了,如果自己租商业房,同样面积要3000-4000元。香港人买房,是大陆房屋价格的10倍-20倍。我们去看了香港民居彩虹邨、爱民邨。
上图是黄大仙庙附近的民居,下图是彩虹楼。一幢彩虹楼18层,一层42户,共756户。
彩虹邨有7-8幢这样的楼,756户,就有6048户人家,实际上,每户中居住多少户呢?
资料显示:
彩虹邨,为香港最早期兴建的公共屋邨之一,位于九龙黄大仙区。由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现时为香港房屋委员会管理。
港英政府于1958年批出该地给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大型屋邨,随即展开工程,各楼宇由1962年至1964年间分期落成。当时的港督柏立基爵士亦曾于1963年为彩虹邨主持开幕典礼,有关牌匾仍摆放于金碧楼下的蓝钟路(彩虹邨邨内道路)。
彩虹邨为当年区内较有规划的单一屋邨工程,邨内设有一所停车场及五所学校,各楼宇地下亦设有商店售卖食物及日常用品亦设有一所邮政局。邨内亦设有邨内行车道路,连接各楼宇及接驳观塘道、龙翔道及彩虹道。
每个单位设有客饭厅、露台、厨房、浴室连洗手间及生活空间。四人房及六人房设于高座大厦内,而八人房及十二人房则设于低座大厦内。
据说,香港约有三分之一居民(即逾200万人)居住于香港各公共屋邨的出租单位。
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1977年访港,并到屋邨参观。戴卓尔夫人当年参观了俗称“火柴盒”的旧型徒置大厦/历史图片均来自香港房屋协会.
屋邨出身的名人不少,美荷楼走出的吴宇森、苏屋邨长大的Beyond主唱黄家驹甚至还有恒安邨出身的王祖蓝都在此列。
1975年5月,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首次来港访问,是本港开埠以来首位到访的在位英国君主。英女皇访港期间,曾到刚落成的爱民邨参观,该邨当时遂被誉为“九龙模范邨”.
天台学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共屋邨特色,当时一些志愿团体和教会组织在徙置大厦的天台开办小学,为穷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七十年代,彩虹邨有地面学校,非常先进了。彩虹邨汽车库上建筑运动场是情理之中的事。
现在,香港公屋轮候册突破27万,政府房署预计本年度有3.47万伙可供编配,这意味着八个轮候者中只有一个幸运儿能抽中。
国内年轻人有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大潮,以寻求大城市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香港似乎也开始出现“逃出公屋”到“逃回公屋”的趋势,甚至有学生18岁上了大学就开始轮候公屋,拿到额度占上再说。对于香港年轻人,如果“买楼”变得遥不可及,那奋斗的意义也打上了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