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时尚 |
分类: 粤闽港澳 |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象征性遗址,我们到达时,人很多,天气不够晴朗。
1562年,葡萄牙人历经数年,在澳门建起了这座教堂,取名“圣保禄”教堂。葡语“圣保禄”发音接近粤语中的“三巴”,所以也称“大三巴教堂”。后来,教堂两次毁于火灾。1602年,圣保禄教堂再次重建,历经35年于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场大火又把教堂烧毁,只剩下耗资3万两白银的前壁,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教堂成为遗址之后,因前壁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加上“圣保禄”从葡文(São
Paulo)音译成中文,说成“三巴”,才有大三巴牌坊的称谓。
牌坊的建筑是巴洛克式,并有明显东方色彩的雕刻,包括代表中国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图案,令她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
教堂原本由一名意大利籍耶稣会神父设计,以日本工匠巧夺天工的技术协助建成。
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长石阶则于稍后完成。
建筑风格上,大三巴牌坊属于矫饰主义风格,且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