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2017-06-19 09:35:20)
标签:

旅游

文化

教育

分类: 博物馆美术馆参观
宁波博物馆“诸侯的礼乐——来自周王朝曾国的青铜瑰宝”。曾在湖北博物馆观瞻过。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宁波博物馆曾国青铜器展览

神秘的曾国
曾国,是夏产帝少康给最小儿子曲烈封的诸侯国,商,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姒姓诸侯国。
在传世的文献虽不见以“曾”为名的,但见以“缯”和“鄫”为名的诸侯国;两个都是出现在商朝青铜器上的姒姓诸侯国。 商代山东出土多件曾姬壶曾侯鼎。


曾国在湖北省随州一带,西与姜姓申国为邻,西周末年,追随申国、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后被越国所灭。鄫国在今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为姒姓诸侯国,后为莒国所灭。

随着2014年10月对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编钟180字铭文的解读,可以明确曾、随是同一个国家,破解了困扰史学界36年的‘曾随之谜’。

曾侯编钟2013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上面有180多个铭文,记载了战国时期吴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国的历史。这段历史在《左传》中有详细记载,不同的是《左传》中保护楚昭王的国家是“随”,曾侯编钟用的是“曾”,“这就证实了,‘曾’‘随’确实是一个国家。”

根据青铜器铭文,曾国是周朝早期大臣南宫适的封地。在历史书籍中一般称随国,青铜器铭文中是曾国。不过,2012年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中发掘了一件带随字的青铜器,也说明随是古代就有的说法。从中可以推测,曾是封侯的名称,随是地名。


根据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现,公元前497年,曾侯璵回忆道,曾侯璵的先祖受到周王的重用和提拔,负责起承担周文王、周武王的重任,参与了消灭殷商之战平定天下,最后周王分封南公到南方,一个叫汭的地方营建城址。


1978年5月11日,曾侯乙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随着墓坑的残存填土被完全清除后,覆盖坟墓的47块巨型石板完全显露出来。考古工作者动用大型吊车揭开石板,发现石板之下是厚约250厘米的夯土,夯土下又有一层10厘米~30厘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下又是一层厚厚的木炭,这层厚厚的木炭,总量达到6万千克。5月22日,木炭被清除完毕,墓室上层的椁板暴露无疑。考古工作者动用大型吊车揭开石板,只见椁室内一片浑水,水面上漂浮着几具木棺。在抽水的同时,为防止木棺将下面的陪葬品砸坏,又动用起重机将漂浮的木棺一一吊出来。打开棺盖,里面是一些女性的遗骨,年龄在13岁~25岁之间。这样的女尸,整个墓穴一共有23具。经专家认定,这些女尸应该是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女子就是平日为墓主人曾侯乙演奏歌舞的乐工。

内棺长2.49米,头宽1.27米,足宽1.25米,高1.32米,用木板接榫而成。内棺两侧的图案极为别致,中间绘有对开的格门,围绕格门的上下左右,绘有龙、蛇、鸟、兽等形象,内容诡秘神奇,图像总计900多个。门两侧绘武士,头生双角,躯体像鱼又像兽,手持双戈戟,两眼凝视前方。有人说,这大概是绘制者想象的阴间兵士的形象,希望他们的国君死后在阴间有兵士站岗护卫,保护其安全。棺面上绘制的神兽长着鹿一样美丽的角,却有鹤的长颈和翅膀。在中国古代,鹤和鹿都是吉祥的动物,神仙经常乘坐仙鹤飞翔。也许,这个鹿角立鹤就是准备驮着主人升天的神鸟。经初步鉴定,棺内装殓的正是此墓的主人,男性,身高1.61米~1.63米。结合出土于主棺旁的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戈,可以断定棺内之人是战国时期曾国的诸侯,名“乙”,因此称之为“曾侯乙”。

墓中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000余件,仅青铜器就共计6239件。其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簠4 件、大尊缶1对、联座壶1对、冰鉴1对、尊盘1套2件及盥缶4 件等。经鉴定,使用了浑铸、分铸、锡焊、铜焊、镶嵌、铆接、熔模等青铜器制作工艺,说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青铜冶炼技术同样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尊盘系用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所达到的高水平。
先秦时代,对礼器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又以鼎的使用为核心内容。天子用鼎数最多,为九鼎,诸侯七鼎,大夫、士人又逐层递减。曾侯乙墓中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明显僭越了诸侯能享有的鼎数,已近于天子之制。这表明在曾侯乙生活的时代,自商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

曾侯乙编钟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战国时发展成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迄今为止,中国的考古发掘中共有40多套编钟出土,但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质最高的则非曾侯乙编钟莫属。
整套编钟数量之多,做工之精细,气魄之宏伟,令人惊叹不已,堪称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国之瑰宝”。从音效上看,编钟所用青铜是以高纯度的铜、锡、铅按一定比例冶炼而成,钟壁厚度、钟的形制的设计,都达到了完美极至、无可挑剔的地步,如此才保证了编钟绝佳的音响效果。全套钟以人、兽、龙、花和几何纹为装饰,采用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诸色映衬青铜本色,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学者对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曾侯乙墓编钟是科学技术史上一项最早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丰富的工程技术语言,具有世界一流的铸造技术。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真实写照,而且为科技未来的发展作出楷模。

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称“楚王熊章镈钟”。

吴王阖闾、楚昭王与随国
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阖闾和其胞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大获全胜,最后攻破楚国的都城郢。破城之时,楚昭王逃走,奔至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楚昭王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又急忙逃到随国,吴王阖闾随后率兵而至。随侯紧闭城门,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吴王阖闾在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随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的,你还是早点把楚王交出来,让我杀掉他。随侯坚决不肯,说:“随国与楚国世代友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没法,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楚昭王由此逃过一劫,心中充满了对随侯的无尽感激。随后楚国援军秦军赶到,大败吴军,夫概见大势已去,撤兵归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郢都回到吴国。楚昭王回国复位,下令楚、随世代钟友好,不相攻伐。有专家判定,随国其实就是曾国,随侯就是曾侯乙的先辈。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熊章,为了报答曾侯乙先人的救父之恩,特意将这枚精美的镈钟送给曾侯乙,以示友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