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哥达海滨黄昏:岸(9)伊斯兰教

标签:
旅游时尚文化健康图片 |
分类: 埃及旅行 |
赫尔哥达海滨黄昏:岸,红米手机拍。我们在酒店休闲着,常常漫步在海边,看到黄昏美景就会拍下来。
这里的海岸弯延曲折,上下图是我们酒店海边看到对面海边的灯光和建筑。
早晨我们曾试图沿海岸走一下,没有成功,因为一段一段的海岸都被宾馆和酒店切割了,成了它们的专属领域
海边的黄昏,天空上的云如棉絮,慢慢地被太阳染上各种颜色,在天空被着色过程中感受变化万千。
就在海边,看着天空慢慢暗淡下来,天边的晚霞慢慢升起,着色越来越浓艳。
赫尔哥达与红海相伴,让干旱的沙漠地带变得美丽,更增加了她的魅力。灿烂的阳光,细软的沙滩,翠绿的椰枣树,墨蓝色的海水等,构成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对埃及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热爱阳光、大海和潜水的游客来说,赫尔格达毫无疑问是最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
赫尔格达整个城市沿着红海呈现狭长的一条,这里的休闲渡假酒店,无论是三星还是五星都大致一样,最前面是酒店大堂,然后是游泳池、体闲场地、自助餐厅,紧接着是花丛绿树中建设不超过五层的客房,最后面就是酒店的精华:独享的红海海滨。
红海的颜色显得很深,比碧蓝还要深,海水像泼墨的油画透出无穷诱人的魅力。宾馆海滨沙滩上铺满了休闲的床铺,遮阳的大伞林立,游客可以在这里优闲地看书、发呆或者闭目养神。
我们的酒店距离赫尔格达城区有点儿远,我们没有去过。据说那里有大型购物中心,可以选几件用知名的埃及棉(又称长绒棉)缝制的衣服。
据说这里有美味海鲜大餐,我们没有吃到过,我们的酒店不供应海鲜,吃过烤鹅,我们酒店的自助餐厅里,基本上全球的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吃的还好。
穆罕默德逝世后的伊斯兰世界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
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
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史称“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
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伊斯兰世界各国人民在“圣 战”和教派运动的旗帜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
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伊斯兰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当今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
四大哈里发(632~661)时期。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他的—最亲近的门弟子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先后继承他的事业,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
四大哈里发执政的30年间,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艾布·白克尔执政期间,平息了也门南部、叶麻麦、哈达拉毛及巴林东部以伪先知图莱哈、穆赛利迈、赛贾赫(女)等为首所发动的武装叛乱,征服了变节者,重新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巩固了麦地那政权。
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
欧麦尔执政时,乘波斯、拜占庭连年战争力量削弱之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并采取凡归信伊斯兰教者免交人丁税的政策,吸引被征服地的居民多改奉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发展成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
他初步确立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和年俸分配制度。他还制定了伊斯兰教历,以622年7月16日作为纪年元旦,以纪念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奥斯曼执政时,继续西进征服北非,攻占伯尔克、的黎波里、迦太基;在东部征服亚美尼亚,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罗珊地区的叛乱,远征军在中亚到达巴尔赫、喀布尔和伽色尼,并促使这些地区的众多居民改奉子伊斯兰教。
为统一伊斯兰教思想、指导宗教活动和立法,在艾布·伯克尔时所辑录的《古兰经》原抄本的基础上,经再次搜集、反复对照、核订和考证、编纂成奥斯曼定本《古兰经》,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向世界的传播提供了经典依据。
阿里执政时,因伊斯兰教上层领导集团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导致了穆斯林之间的内战,发生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纳赫拉万战役,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此后,伊斯兰教在政治和宗教思想上陷于分裂。661年,阿里被刺后,四大哈里发时期结束,继之而起的是以家族掌权的王朝时代。
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
661年,由伍麦叶家族出身的穆阿维叶(600~680)所创建,定都大马士革。
王朝在稳定局势并残酷镇压了异己力量的反抗后,从7世纪中叶起,继续大规模向外扩张。
在东部,沿波斯前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和印度 西北部,继而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
在西部,首先占领迦太基,后征服了马格里布地区,消灭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残余势力,柏柏尔人接受了伊斯兰教。
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地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
732年,阿拉伯军队袭击高卢(今法兰西共和国)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
阿拉伯帝国建立
8世纪中叶,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界咸海,南至尼罗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在政治上;改哈里发的选举制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在经济上,游牧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徙新征服的地区,由游牧转入定居;从事农耕和经商。分封土地、统一币制、完善税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
在文化上,王朝法定阿拉伯文为官方和各地通用的语言,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
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在宗教上,采取减免人丁税,招募军队等政策,鼓励异教徒改奉伊斯兰教。
在各地兴建庄严的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和教育的中心,著名的有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凯鲁万的欧格白清真寺等,并附设有宗教学校,赐封有大量瓦克夫土地。以《古兰经》和圣训立法,向各地派出教法官和传教师,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动。
反映政治和宗教思想斗争的各种派别相继出现。什叶派等派别形成。
王朝末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宫廷生活腐化,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多次举兵反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750年王朝被呼罗珊艾布·穆斯林领导的起义所推翻。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艾布·阿巴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巴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
750年,由艾布·阿巴斯(722~754)所创建,定都巴格达。
在政治上,哈里发自诩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奉行宗教和世俗并重的政策。承袭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哈里发为最高领袖。由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
以哈里发为首的官僚体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贵族统治。
王朝在最初的100年间,因对外大规模征战的结束,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繁荣。
国内主要城市商旅云集,对外垄断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
随着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各族穆斯林共同创造的伊斯兰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
王朝在各地创办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哈里发马蒙创办巴格达“智慧馆”掀起集体翻译运动的高潮。广罗各族不同信仰的学者,收集、保存、翻译、研究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学文化著作,取得杰出成就。
这一时期,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语法学等方面,成就辉煌,穆斯林人才辈出。
在宗教上,王朝已经完成了征服地区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方式。
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如教法学、古兰经学、圣训学、凯拉姆学、苏菲学等都有较大发展。
逊尼派、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转变为宗教派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义和学说。
阿拉伯帝国危机
9世纪中叶后,由于王朝实行封建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割据一方,帝国逐渐四分五裂。
10世纪时,北非、埃及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西班牙的后伍麦叶王朝(756~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945年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入主巴格达,哈里发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
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辉煌
1299年,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称苏丹,正式建立奥斯曼国家。
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15世纪末,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
16世纪是帝国的强盛时期,先后占领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叙利亚、埃及、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的黎波里、阿尔及利亚、希贾兹和也门等国家和地区。
伊斯兰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在帝国的控制之下。
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从素丹赛利姆一世始,素丹自称哈里发,雄踞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地位。
帝国奉逊尼派教义为国教,以哈乃斐学派教法为立法、司法的准则。
制定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行政、刑法、瓦克夫等实体法规,完善了伊斯兰立法体系。
政府设“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宗教的权力机构,起维护信仰和监督教法实施的职能和作用。
帝国大力倡导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学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苏菲道堂、图书馆,并培养宗教学者和官吏。比克塔希教团和毛拉维教团等苏菲教团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阿拉伯帝国瓦解
17世纪,帝国随着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日趋衰落。
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展开了掠夺殖民地的斗争,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角逐场。
1798年,法兰西共和国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争斗,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
1922年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废除了苏丹和哈里发制,苏丹穆罕默德六世流亡国外。
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
16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与奥斯曼帝国相抗衡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
16世纪初在伊朗兴起的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1502~1722),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立什叶派为国教。掀起了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复兴。
16世纪中期帖木儿六世孙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其领土达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北半部,确立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世界传播
伊斯兰教早期向世界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向外征服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自10世纪后,伊斯兰教在非洲、亚洲和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以及伊斯兰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商人的贸易活动、文化交流和传教师的传教活动而实现的。
在东非,通过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兰教沿苏丹和尼罗河渐渐向东传入内地,迄13世纪,索马里及东非沿海地区和海上许多岛屿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
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学者和苏菲传教师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兰教传入内地部族。
13世纪末,定居中亚的蒙古人后裔改奉了伊斯兰教。
14世纪后,苏菲派传教师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等地区。
7世纪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及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绸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13世纪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尼西亚群岛,
17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半岛占优势。
14~15世纪,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传教师传入菲律宾南部。
20世纪以来,通过穆斯林移民、劳工、商人和学者传入西欧和北美,并取得较大进展。东南亚的穆斯林主要是由阿拉伯商人在当地传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