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外白渡桥

分类: 长江三角洲旅行 |
上海苏州河外白渡桥建于1907年,桥上走过多少人车和故事。对面砖红色高楼是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Broadway)大厦,1934年为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
外白桥的一侧就是英国领事馆,还有教堂、英国侨民公寓、英国划船俱乐部。
下图是英国领事馆的附属建筑。
外白渡桥相邻的还有福州路桥、四川路桥,在四川路桥一侧是有着高尖塔的上海邮政大楼。
曾经,苏州河近黄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摆渡过河。而且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摆渡”。1856年,一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在外摆渡的位置造了一座木桥,就叫“外摆渡桥”。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引起上海人民的反对。1873年,工部局在上游方向离“外摆渡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桥”。就在这一年,原来那座“外摆渡桥”卖给了工部局后,被拆了。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外白渡桥”拆掉建铁桥,并于1907年建成通车,这就是现在的外白渡桥。
上海邮政大楼矗立在四川北路桥堍,它的巍峨、傲岸。解放军在解放上海时,一股敌人就盘踞在邮政大楼里,向桥上疯狂扫射,以阻挡解放军过桥。而解放军为了保护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放弃使用炮弹。上海邮政大楼就是这样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
上海邮政大楼始建于1922年岁末,1924年11月竣工,这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邮政大楼。上海邮政大楼的始建,也与近代中国邮政发展和需求相关。随着五口通商的进程和上海租界社会的发展,列强借口便利侨民和本国通信,相继在上海租界开设邮局。他们自设章程、自制邮票,不受海关检查,垄断我国对外通信业务。1866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提出,由海关来承运京沪间的外交文书传递。其时中国时局动荡,邮运不安全,清政府乐得将邮政交给赫德。1896年3月,清廷任命赫德兼总邮政司,办事处就设在上海江海关。后来随着邮政事务的发展,海关已不宜办邮政,赫德遂鼓动清政府出面办邮政,这才有了1909年2月上海大清邮局的成立。赫德身兼总税务司和总邮政司。两年后,清政府成立邮传部,上海邮政局才告脱离海关,独立经营。直至上海日益成为中国邮务中心,建起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思九生、史滨生设计,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总承包建造。邮政大楼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楼高四层,另有一层地下室。大楼东南转角呈圆形,是整幢建筑的构图中心;两侧主立面有贯通三层的简化科林斯巨柱式列柱。大楼转角处上方矗立着一座钟塔,塔冠是17世纪时流行的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式穹顶,它也是整幢建筑的标志。钟塔基座两旁塑有群雕,南面分别是希腊神话中的通信之神和爱神,象征着邮政是上帝的信使,传递人间情愫;北面为三个各持火车头、轮船和电信电缆的人像,象征中国交通和通信正处于进展途中。遗憾的是,这两处群雕原作已毁于“文革”,后来所见,则是1999年时仿原作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