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出土珍宝

标签:
曾侯乙墓竹简文物墓葬鹿角立鹤 |
分类: 博物馆美术馆参观 |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
下图:铜九鼎八簋 ,鼎 供奉牲肉, 簋 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

彩漆木雕龙风纹盖豆,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盖、盘、耳、柄、座均为雕刻而成。盖顶中心浮雕相互盘绕的龙纹装饰,两耳则浮雕成龙形兽面形象,纹饰刻画细致入微。在彩绘云纹和变形凤纹的共同映衬下,盖顶盘错的龙身宛如游走于云鸟之间,形象若隐若现、呼之欲出。战国早期漆木器多以仿青铜礼器的风格出现,这件漆木豆即是如此。就其胎骨与造型的精美程度而言,堪称战国早期的漆工艺佳作。
透雕漆木禁,先秦时,壶主要用来盛酒,禁用来承放壶等酒器,勺则用来自壶中挹(yì)取酒水,三者组合又可在祭祀活动中充当成套礼器。承酒具之所以被称为“禁”,是因为周人鉴于夏商末君嗜酒亡国的教训,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规定国人只在祭祀时方能饮酒。因而“酒禁”之名实则告诫国人要“以酒为戒”,这与现代香烟盒上所印“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举行祭祀礼仪时,多用双壶双酒,并附二勺。尊者处尊位,以禁承两壶置显处,一酒一玄酒(从河或井中取出的新水);卑者处卑位,置两壶皆有酒。玄酒虽不能饮用,但须置于尊位,以示不忘古。故而史籍中有“尊于宾席之东,两壶斯禁”的记载。楚墓中随葬的壶、禁多为青铜器,这件透雕漆木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它由整块厚木雕成,禁面阴刻云纹加朱绘,四角浮雕龙纹,四腿雕成兽形,可见楚人对禁的制作非常重视和考究。楚墓中常见成双成对的壶置于禁上,这正是当时双壶双酒礼制的最好注脚,说明楚人在礼仪活动中遵从周制。
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尤其是乐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铜编钟,更是无价之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种乐曲,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曾侯乙,姓姬名乙。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以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作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备受世人关注。然而曾侯乙何许人?史籍无载。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根据铭文,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前一篇:湖北博物馆《梁庄王墓》
后一篇:武汉古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