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教师主导 师生共同构建
(2014-06-24 05:20:58)
标签:
教育学生课堂老师教学 |
分类: 杂谈 |
何谓和谐课堂:应该是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最佳状态。和谐课堂是教师专业造诣令人信服的表演:是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和分析相关问题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地娓娓道来、旁征博引精彩幽默的讲解;是学生目光专注表情丰富、聚精会神心领神会的学习状态;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是学生静默思索和踊跃回答,还有回答时中奖般的喜悦、答不出来的羞涩、说错了引起的暴笑、甚至是学生搞怪的调侃或冷幽默。和诣课堂是师生共同希望和企盼构建的。
课堂是高校教学最主要的领地。学生在校四年,绝大多数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引领和布置安排来完成。课堂教学和诣程度达到了某种境界,学生会感受到应该学习的专业知识极其丰富,书到用时方恨少。分析步骤会引领着学生进入错综复杂矛盾纠结不断的境地,跟着老师可以感受到释疑解惑豁然开朗的聪明。感受美妙的逻辑、理论的高深和平实、生活自然现象的异彩纷呈和博大精深。和谐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高级享受氛围,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和谐课堂怎样建设呢,建设和诣课堂依靠谁呢?一家之言以为:建设和诣课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首先,老师站在讲台上、基本上是“一言堂”,讲什么怎么讲,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想方设法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除了讲授的精彩外,安排互动环节,布置作业、点评学生作品等等,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其次,课堂上,教师怎样把控教学秩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听之任之或置之不理,等于是纵容和放任自流,必然殃及池鱼。再次,怎样对待各种脾气秉性和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也是教师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题中必有之题。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不能歧视某个学生,宽严适度具体到作业批改和学生冒犯了老师时,显然更能体现教师的人格和专业素养。这些问题都表明,课堂建设的主导是教师。
无论古今中外过去现在,其实,学生才是和诣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高等教育建立教学体系之初的意图,就是培养人才。学生的能力和水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本还在于每一个学生自己努力学习的程度、知识积累和智慧水平。
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认识和估计,是教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子曰:要因材施教。对自己所教授的班级中的学生能力水平的认识,就显得重要了。高考的筛选,已经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接触学生的过程,能够具体感受到学生的知识积累、求知欲望、自我约束能力等等。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生于九十年代中期,他们身上已经少有专制时代的烙印,多了新时期后自由开放的气息。绝大多数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求知欲望强也缺少刻苦学习精神;年青活泼富有朝气,也懵懂爱玩不谙世事;单纯善良没有负担,也天真无忧得过且过。况且,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也很难用学习好不好一个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同学的人生过程和成就意义。还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教育状况是,学生和家长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还需要历练。
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状况的过高期望,会导致老师的失望和无所适从,对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情况的估计过于乐观,会导致老师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致使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跟进而破罐破摔学习兴趣丧失。因此,因材施教显得非常重要,要有对学生整体情况的认识和把握,更苛刻的要求是对每个学生情况的认识把握,是提升课程满意度和诣程度的一个关键。
低估学生的总体知识和认识水准,照本宣科,以为学生是可以糊弄的,也显得笨拙,课堂和诣程度肯定下降。学生虽然专业知识不多,社会知识不可谓不丰富,信息社会资讯极端发达,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极端敏感,不要说老师将学生当小孩子,就是教师对新事物不闻不问,也会让学生讥笑老师的落伍,难以形成共同语言。老师即要知道学生关心什么,又不盲从于学生的所有兴趣,能够对学生关注的新事物给出专业的阐释和解读,在专业领域中引领学生进步,才能得到学生认可。世事洞明皆学问,小说红楼梦中的这句话,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依然显得高明。
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互动过程,在场的40位左右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一个学期十七个教学周,不长不短,上好每一堂课,并非易事,个中滋味,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感同身受。当老师精心准备后,口干舌燥地卖力讲述时,学生的不理不睬会让老师倍感索然无味,而教学热情严重受挫。在课堂上,任何一个学生公然违纪,都可能破坏老师的教学专注,老师也是人,调整情绪也需要过程。然而,即便如此,教师都清楚,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他们的总体评价即便不能做到绝对公平,也是目前评价老师教学效果唯一最值得信赖的标准。
对学生的情感,不是教学内容,却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师天天与学生相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的调皮捣蛋是天性、学生的惰性是本性,学生的犯错几乎是一种必然。老师也有惰性也会犯错也会调皮。喜欢规规矩矩听话的学生是教师的本性,包容学生的各种行径应该是教师的人性,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应该是教师的职业责任属性。子曰:有教无类。对待学生,需要有诲人不倦不屈不挠的精神。
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80年代上大学时,我的老师说的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做了老师,一生铭记,不敢遗忘。感谢学生,让老师每堂课都如履薄冰不敢懈怠因而不断学习继续成长,为此让老师一生受益。还要感谢学生,他们的青春朝气单纯无邪,让老师可以心理年青,少受污染,他们是和诣课堂建设的主体。
(原创作者 程旭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