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溪口栖霞坑

(2014-02-01 21:17:00)
标签:

线路

戏台

足迹

全唐诗

石铺就

分类: 宁波周边旅游
栖霞坑位于溪口镇,王羲之后裔聚居地,原名桃花坑,是古代嵊州、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节点。
溪口栖霞坑
老宅子是砖木结构,砖石山墙依旧坚强矗立,内部木结构年久失修,已经崩塌。夕阳下有一种真切的残破之美。
溪口栖霞坑
下图的老宅号称“润庄”,有两层外墙,内里是三合院落也是两层。依山面水而建,取名滋润之意。
溪口栖霞坑

下图“润庄”的门楣,这门楣隐藏在外墙门脸里边,有外墙的遮挡,不进去是看不到的!这种建筑方式,是浙东文化含而不露的表达、还是欲盖弥彰手法,不得而知,或许有所隐藏,才得以保存?
溪口栖霞坑
下图:栖霞坑村“廊桥”,又称风雨桥。此溪多有高石拱桥,与古代运输有关,桥上遮风挡雨的廊桥此一座。遮风挡雨可供人休憩,也可经商。此桥经过修缮,红砖篏在石拱和乌木之间,显眼而丑陋,破坏了石桥的古韵。
溪口栖霞坑

溪口栖霞坑
村里有“显应庙”,供奉着龙王和始祖,龙王与水有关,始祖用来祭拜。庙里有戏台,戏台木结构,戏台顶上木结构藻井精美。“显应庙”好似祠堂与庙同在。
溪口栖霞坑

溪口栖霞坑
王氏祠堂在另一处,门楣上横匾醒目,村上多王姓,据称为王羲之后裔。
溪口栖霞坑
村里老人在晒太阳,一派悠闲自在,看着游人乐呵。
溪口栖霞坑
老房子大多已经不再居住,木结构还坚固,就是怕火。
溪口栖霞坑

溪口栖霞坑

溪口栖霞坑
下图古桥由石块砌筑而成,坚固牢靠,历经岁月山洪风雨而矗立,因为是拱桥,古代应该是可行送货物的。
溪口栖霞坑

溪口栖霞坑

溪口栖霞坑

栖霞坑村建在一条溪水两岸,群山环抱,峡谷幽长,道路卵石铺就,顺着溪水进出村庄,村里有一批古建筑:王氏祠堂、润庄等。
这里被称为“唐诗古道”经过的地方。浙江东部,山水风光秀美,曾经是唐代诗人走过并吟唱过许多诗歌的路径。是一条曾留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三百余位诗人游踪的风景线,其中包括四明山。据说《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人游历过这条风景线。唐代的诗人们似乎特别钟爱四明山,绵延浙东五市区的四明山脉,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有关四明山的诗篇也一直留存到后世。这条线路因此被称为“唐诗之路”。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金庭即现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部,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晚年的隐居地和卒地。栖霞坑(古代为桃花坑)位于溪口与嵊州接近处。
 
   唐时浙东,经济文化繁荣。“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剡中山水名重海内,“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畅游的一条古道。
《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四明山天台山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卢照邻、骆宾王、宋之问、贺知章、张若虚、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元稹、顾况、贾岛、温庭筠等,不胜枚举。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溪口葛竹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