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青故居位于鄞州区石碶街道冯家村。苏青是甬籍海派女作家,(原名冯和仪,字允庄),她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与张爱玲齐名,是“海派”女作家中的佼佼者。 5月23日,是个晴朗有风的日子,我们来到石碶冯家村。在村头,询问了几个路人,都不知道冯家村有“苏青”的故居。问起村里是否有老房子,村民就说有,冯家的金房、玉房在桥西。

苏青在冯家村故居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她曾这样自述:“我是生长在宁波城西有一个叫浣锦的地方,其名称的来历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门不远处,有一石桥曰浣锦桥。”而这个苏青称“浣锦”的地方就是如今鄞州区石碶街道的冯家村。


有村民指点,我们来到了冯家的金房。金房的规模有些可观,一面的外墙就有十几米长,两边的外墙呈一个直角,向两边伸展出去。一个面南的门楼保存完整,年代久远,门楼上已经长成了一棵小树。金房民居,多是两层的小楼,院子套院子,房中有房子,是典型的浙东民居风格。村民们说,金房的一些房间早年间已被火焚,留下的也多破损,还有些老人住在房子中。有个别绿树茂盛的宅院,黄熟的枇杷缀满树上。一幢乡间宏大宅院的形制和规模依稀还在,基本的格局还保存着。据说,其中曾居住了冯氏金房的七兄弟中的六个家族,唯有苏青的祖上金房四房搬出了这幢大宅。
遇到一位中年的冯女士,她知道苏青的故事。她说,苏青是冯家金房四房的后代。村里有这样的老话:“大小(房)顾墙门,二六屯(宁波话,住的意思)后边,三五两边分,轧出四房外边屯。”所以苏青真正生活过的地方应是在金房之外。冯家村另一处冯氏宅第是玉房,玉房之旁的几间房子才是真正的苏青故居。我们来到冯宅玉房旁的四房所在地,这里已破旧难辩,只剩下一个很小的角落。

今天的冯家村,是当代建筑和旧时代建筑杂陈的地方,新旧对比分明。老房子虽破旧,规模却可观,外墙两层雨檐上的瓦当还有精致的花纹,许多细节能显示曾经的不俗。新房子虽然贴着白花花的瓷砖,却并无特色和精致可言。村里一条小街上,有许多出售蔬菜水果的小贩,南腔北调,几辆三轮车等在路边,准备载人赚钱。一条河上有石桥,石桥可能是古老的,原有的桥身和栏杆是石质的坚固,依然故我,两边的栏杆却是钢管铁铸的。这河水这石桥就是苏青所言的“浣锦桥”。这是座石质的平桥,并不如许多江南乡间的拱桥美观,可也就是这座普通的石桥,苏青在此行走并记入她的文学。


村里老房子之间还有小弄堂,弄堂的上空还有骑楼,地下却是污水在流,气味不佳。目前这里不是赏心悦目的地方,只有冯氏的金房和玉房显露着曾经的奢侈。在这金房的七房子嗣之之中,只有六房一直在金房宅院中,唯有其中的四房,也就是苏青的祖上,离群索居,住在了玉房一边。就是这离群索居的金房四房,为中国的文学养育了一个闻名上海滩的女作家------苏青。
苏青其人
苏青(1914年-1982年),早年发表作品时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她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她的散文结集为《浣锦集》、《涛》、《饮食男女》、《逝水集》。其中《浣锦集》一版再版,风行海上。苏青曾在上海主办《天地》杂志。
苏青与张爱玲一起被称为上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文坛双璧”。心高气傲的张爱玲曾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解放后,苏青留居上海,担任越剧团专职编剧。曾编写《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与黛玉》等剧目。其中1954年《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300多场。1955年因受胡风事件牵连被捕入狱一年半,文革中亦多次受批斗,上世纪80年代后平反。1982年冬天病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