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对事业的热情与激情是记者职业的动力。

(2009-09-20 07:06:06)
标签:

新华社

邱建

摄影记者

姚大伟

范长江新闻奖

高艾苏

军事

分类: 杂谈

《论记者》专著连载之十六(第二章,8)  

常常能听到,记者为了报道,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不顾艰险,不畏困难,敢闯难关,敢打敢拼。这些人对工作有一种炽热的情感。常常能看到,记者为了报道,敢于揭露问题,敢捅马蜂窝,敢于向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叫板,这些记者对坏人深恶痛绝,对社会和国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常常能了解到,记者为了给老百姓解决问题,不辞辛劳调查访问,不受干扰披露事实,不怕威胁,不受利诱,为群众呼吁。这些记者对待事业有一种汹涌澎湃的激情。

凭着一腔热情,凭着一股子激情,记者们是一群敢于在和平年代冲锋陷阵的人。

女记者邱建,1981年到《中国建设》主持工作,这是一个以海外华人为对象的期刊。她时年已经54岁,上任两周就完成了重点报道《访十里油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总厂》。此后,她报道的《东方大港已在这儿崛起——记我国第一座十万吨级矿石码头北仑港》、《昔日战场,今日煤海——访两淮煤炭基地》、《造船工业又在中国复苏》、《今日米市换新颜——访城芜湖》等,都是有一定份量的对外报道。

在此后七年间,邱建采写了八十多篇海内外知名人物的专访。其中对胡厥文、巴金、徐铸成、包玉刚、霍英东、陈香梅等人的专访,是当时中国新闻界采访他们较早的作品,其中不少篇目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982年初,邱建追踪采访在世界航运界颇有声望的华人老船长王诗端。由于气候原因,班机误航,当她赶到目的地大连时,王船长已经离开港口随船到达二十海里以外的锚地,翌日凌晨就要启航去日本。这种由于气候原因而造成丧失采访机会的事,本属情有可原。邱建不甘心,她向有关方面求助,办理了出海采访手续,连夜乘小汽轮赶往锚地,冒着海面五级风浪,攀登十九米长的软梯,在寒风中摇摇晃晃地爬上了长城号货轮,抢回了采访机会,完成了终生难忘的出海采访任务。时年,邱建已经是55岁的女士,没有经过海上生存训练的她,在风中一步一步地爬上摇摆的软梯,她居然坚持着上去了。当她把自己悬挂在长长的软梯上时,大连港的同志都对她敬业精神由衷地发出赞叹,她的拼命劲可想而知。

1976年底,她曾只身前往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采访治沙,步行、搭乘载人自行车、坐牛车、住骡马店、夜间一个人在荒凉的小站等候天明转车,她吃的所有这些苦,只是为了一篇报道。她还曾冒着唐山地震后的余震,下到深层老矿井采访矿山铁人。为追踪采访世界船王包玉刚,她来不及买票,顾不上整理行装,拿了一张站台票,从北京一直追赶到包氏故乡宁波,马不停蹄地对人物进行了采访,不辞辛苦地工作,直到完成采访任务。正是凭着这种无怨无悔的执着,凭着这种求实求真的一腔热情,凭着这种不舍不弃干事业的激情,邱建在年近花甲的几年中,完成了八十多篇专访。

在邱建当记者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记者出行采访会遇到各种麻烦,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条件比较艰苦。那时,记者根本就不知道有移动电话,更谈不上配备手机电话了。在采访中,能找到打电话的地方,也不是很容易。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采访中的联系常常出现麻烦,也常常误事。那时,交通不发达,记者出行没有出租车,一般要乘火车和公共汽车;在没有公共汽车的地方,只有坐牛车马车驴车,在没有牛车马车的地方,只有骑自行车或者步行。那时候,记者采访,没有录音机,缺少照相机,更没有摩托车,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全凭脑记笔记,出去采访步行更是家常便饭。那个年代,所有到农村采访的记者,都提倡他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得了农家的苦,才有报道农民的资格。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记者有了无线通讯设备手机,不缺少照相机、录音机、电脑微机,有的记者还配备了摩托车,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派汽车甚至是乘飞机派直升飞机,这在邱建当记者的那个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装备了先进的设备,只是为了更加快捷的报道,不等于记者可以不再吃苦。现在的记者不吃苦,同样难以有好的新闻报道作品产生。现在记者吃苦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吃苦的实质却没有改变。要想成为好记者,同样要有吃苦精神。

无论哪个时代,优秀记者几乎都有那么一种不管不顾的干事业的冲劲,只要新闻事件发生了,只要采访机会有了,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没有人逼着他们这样做,也没有人命令他们这样做,他们却这样做了。他们不这样做也行,可是他们却要求自己这样做,不这样做他们就会感到不安,他们完全是自甘情愿的。一种对于事业的追求激励着他们,一种责任感催促着他们,他们就被塑造成这种在和平年代冲锋陷阵的样子。

新一代的年青记者也是如此,他们中的佼佼者的冲劲更足,冒险精神更强,其中有一些人把这种冒险精神发扬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1997年来到开罗,任中东分社摄影记者。他的冲劲反映了新一代记者的风采。作为摄影记者,为了拍摄到新闻事件的画面,常常要准备比文字记者还要冲得更快。因此,他说自己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对周围的一切保持高度的敏感。同时要注意观察重大突发事件的前兆,增强预见性,以便快速反映。

199924日,身患淋巴癌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在美国接受手术失败,决定立即回国,在国内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姚大伟立刻申请赴约旦采访,在报告批下来当天,便飞往约旦首都安曼。到达安曼后,他连夜赶往医院拍摄民众通宵祈祷的照片。第二天,冒雨守在医院门外,等待消息线索,中午医院的高音喇叭里传出了国王逝世的消息,现场顿时大乱,人们悲痛欲绝。第二天,他又赶往王宫,拍摄隆重的国王葬礼。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稍有迟疑都将失去拍摄机会。

1998115日,耶路撒冷市中心发生汽车爆炸案,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现场,立刻举起相机开始拍照。在他紧张工作的同时,军警正在疏散群众,发现他时,要把他赶出场外,他已经完成了拍摄任务。当大批记者得知消息涌来时,现场已经封锁,记者们都被军警挡在外面。他庆幸自己的快速反映。

199812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巴勒斯坦,他在前一天赶到新闻接待站领取采访证件,却只得到一个克林顿演讲的采访证,而欢迎克林顿现场的采访证没有领到。不能在第一时刻进入现场拍摄到照片,让他不甘心,想了一些办法,却无济于事。他决定拿着那张采访演讲的证件去闯闯第二天的加沙机场活动。距克林顿到达还有15分钟,机场大门已经关上,门外站满警察。一个警察做着结束了的姿势,对他的到来表示遗憾。他举着相机和采访证向警察叫嚷,眼看克林顿的直升机就要降落,他被一个警察带着离开。走到一个侧门,一个警察头目迎上前来,打开他的摄影包看了看,摆手放他进,他真是感到太幸运了。看到克林顿的直升机正在降落,他撒腿就跑,跑到距飞机最近的记者堆里。就这样,没有证件,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混到了最佳的采访位置上。后来,那位发证的新闻官看到他,厉声问他是怎么进来的,他说,得到了最高长官许可。

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解放军报记者高艾苏,1973年入伍,1985年到解放军报社任记者。在他的军事记者生涯中,创造了中国军队采访的一些记录:他第一个随空降兵跳伞,体验空降兵生活,采写《空降兵伞降训练亲历记》等5篇报道。他第一个随潜艇深海远洋12昼夜,创造了解放军报记者深海潜航采访的纪录,采写《潜艇航行目击记》5篇新闻作品。他的新闻作本身就表明了他为这些报道曾经冒过的风险。

截止2001年,高艾苏走遍中国四大高原,无一遗漏地登上全军所有海拔5000米以上哨所。先后12次登临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等十大山脉,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采访时间累计8个月。他采访的足迹,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东至黑龙江省的乌苏镇,南到南海的华阳礁,西至边陲帕米尔,北到漠河北极村。他三下南沙,四进西藏,五上新疆,七走云南,足迹遍及祖国大部分边境线。他体验过北极村哨所的低温零下52.3度,他忍受了吐鲁番火焰山的高温49.6度。

高艾苏说:“先当合格的军人,才能当合格的军事记者。”为此,哪里艰苦,他去哪里采访,不仅是因为艰苦的地方才更有新闻,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才最有报道价值,更重要的是,高艾苏认为,不体验了战士们的辛苦,没有资格报道他们,不体验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没有资格作军事记者。

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都有着一腔激情,是这种对于事业的忠诚催促着他们的脚步,是这种对于新闻职业的热爱鼓舞着他们随时准备出发,也是这种对事业的执着激励着他们去不畏艰险采访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