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七恶: 恶称人之恶恶勇而无礼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灵鸡汤 |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2)者,恶居下流(3)而讪(4)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5)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6)以为知(7)者,恶不孙(8)以为勇者,恶讦(9)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释】
(1)恶:音“物”,动词,憎恨、讨厌。
(2)恶:音“饿”,罪过、不良的行为。
(3)下流:品格低下。
(4)讪:音“擅”,毁谤、嘲讽。
(5)窒:阻塞,指固执不明理而阻碍难行。
(6)徼:音“交”,动词,抄袭、窃取。
(7)知:同“智”。
(8)不孙:孙,同“逊”。不谦恭、不恭敬。
(9)讦:音“节”,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或缺点
【语译】
子贡说:“君子也有讨厌的事吗?”
孔子说:“有讨厌的事。讨厌背后讲别人不好的人,讨厌品格低下而毁谤居上位的人,讨厌草率鲁蛮却固执不明理而阻碍难行的人。”
孔子说:“赐,你也有讨厌的事吗?”
子贡说:“讨厌窃取别人的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讨厌不谦恭而自以为勇敢的人,讨厌揭发、攻击别人的隐私或缺点而自以为正直的人。”
【研析】
什么是君子所讨厌的呢?其实就是背离道德的种种错乱、心病,起因于种种情欲、执着心,归根究底,就是为私为我。为私为我能使人一下子陷入小小的思维和时空的框框里,当然也就没有自知之明了。自私自我的人能觉察的感觉、认知、思想意识都薄弱细微得可怜,所以极为无知、自以为是而又争争斗斗,这也许就是较低境界生命的通病,也是道德低下的时代,社会人心的特征。君子为人树立堂堂正正的典范和风貌,讨厌种种不道德不是情绪的反应,是教人善恶分明、认清好坏,因为君子就是要表现正的、为人着想、善待他人。
君子看重道德修养,从善如流,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与恶、好与坏,能有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其实在道德败坏、社会混乱的今天,君子能有几人呢?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许多人都把为私为我的人心变异,当作是绝对正确的,其实推想一下:把为私为我错的恶的表现当作是对的善的,当作是绝对的正确,这本身自己的心思是不是就是矛盾的根源?以为私为我为动机本身是不是就能误解感官和认知的讯息?是不是就能导致错觉、假象、精神错乱和身体的疾病?其实道德修养只是“应该”,是人所需要的,人就应该堂堂正正的活着,讲道德、讲修养并非是个人的好恶选择或追求。
【研伸思考】
1、“君子亦有恶”,君子之恶,只是名正而言顺,说真话而已,不带个人的怨恨情绪,而且富有教育价值。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以为私为我的心去听去想,往往在思想意识中就能对人产生误解、错觉等。
想想看:这个世界上真人、真心、真话、真事多不多?是不是顾虑情面、怕得罪人、掩盖事实、歪曲误解、狂妄自大、不纯不实、诈骗假货这类东西比较多?为什么这些不真的东西能大剌剌地存在?为何许多人自私自我而不敢说出真话,还觉得君子说真话很奇怪呢
2、不习惯说真话,不敢发出正义之声,是社会人心、道德崩溃的前兆,君子不会这样在阴暗中苟活着,他会堂堂正正地活着,善恶分明,而且还会设法让人们也能分清善恶好坏,最好的方式,就是说真话。
想想看:如果一个社会听不到真话,将有多少人无法区分善恶、好坏,多少人将一味地追随掌权者,他们将做错多少事,造下多少罪业,多少人将跟着掌权者葬送自己的未来?
【历史故事】
君子之恶
《论语.阳货第十七》中,记载了孔子关于“君子亦有恶乎?”的谈话。这个问题是子贡提出来的,孔子回答说:“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里就谈谈关于这段话的认识,不一定是孔子原意。
君子亦有恶乎?一般人可能把君子想象的很死板,像木头人一样,是好好先生。实际上并非如此,君子是有很高的修养。但道德修养是以明是非、辨善恶为基础的,决不是好坏不分。所以,君子也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等等,这些不好的现象都是君子所恶的。这些现象不是随便列举,每一种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对应。这正好和某些人的认识相反了,这些人说:“不是讲忍吗?那还干这个事、那个事?”好像忍的意思就是忍气吞声,其实不是。这和对“君子亦有恶?”的误解是一样的。抑制不好的现象,使正气得到弘扬,这是君子之所为。
《论语》是一条一条的记录,从这段话往前后看,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论语.阳货第十七》中记载了许多权贵人物叫孔子出来做事的例子,阳货、公山弗扰等等。但在孔子和他的弟子看来,这些人不是真正赞同孔子,因此就想办法“远之”了。孔子不看重权势,所以这些事很快就过去了,没有什么更多议论。但是后边发生的一件事有些不同寻常。宰我是孔子学生,问治丧之礼,他认为三年之丧太长,一年就好了。孔子不同意这个观点,但叫他自己看着办。当时宰我的表现很“不逊”,所以子贡看不下去了,可能因此提出了上面的问题:“君子亦有恶乎?”引出上边的议论。不一定是当时的场景,但《论语》是按这样的次序编的。
交代了背景,接下就是这句引起很大争议的话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女权运动兴起,谁赞同这句话好像就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意思了,实际上这句话并不一定有错。
首先,我们忽略主语,看看这句话本身有没有道理。平心而论,“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概括的现象很准确,也很广泛。不只是指男女之间,很多方面都适用。按中庸思想,做得过远和过近都是有问题的。所以如何掌握处理问题的分寸,才是关键所在,而不是褒贬谁。
其次,为什么把女子与小人并列?很不应该啊!应该说明的是,在孔子那时候,并没有把小人看的不可救药。上边提到的,阳货、公山弗扰等人,都算不得君子。但是,“公山弗扰以费衅,召,子欲往。”孔子想要接受公山弗扰的召请前往,不是准备同流合污的意思,而是选择机会推行其主张。
邵康节先生说:“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耶,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耶,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掌握了关键,小人并不可怕。真正能称得上君子的有几人呢?
人就是有好有坏的,所以孔子提倡君子,但提升道德要靠自觉。“人人成为尧舜”这也是不可能的,不切实际的,后来儒家学说真的发展到了这一步,我认为偏离孔子的本意了。过高的要求使得大多数人都达不到标准,或者看到了小人犯了点错误,简直了不得,不讲宽容了,不给人机会了。这也造成有些人索性反对儒家学说了。
共青团中央常务书记杨岳调任福建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岳日前已经调任福建任省领导,具体职务官方尚未公布。2001年以来的三位共青团常务书记均空降地方,前两位常务书记调任地方时均任省委常委。
福建省党委机关报《福建日报》报道称,杨岳以福建省省领导的身份,于2008年12月30日出席了该省各界人士新年茶话会,次日又参加了该省的新年音乐会。
根据《福建日报》报道的省领导顺序,杨岳排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之后,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伟国之前。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杨岳在福建担任的具体职位。
记者注意到,杨岳参加的这两次活动,鲍绍坤并未参加。1950年出生的鲍绍坤,2002年起担任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8年12月29日,福建省政法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鲍绍坤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身份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杨岳调任福建前的一个多月,2008年11月,原商务部排名第一的副部长于广洲也刚从中央部委调任福建,任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
1968年出生的杨岳是辽宁人,18岁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后获得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博士学位,29岁留校担任清华大学团委书记,32岁调任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副书记。2001年12月杨岳调至团中央,增选为书记处书记,当时仅33岁。2005年12月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之后还兼任全国少工委主任。2008年6月连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
共青团中央官方网站显示,2008年12月23日至24日,杨岳参加了共青团十六届二中全会,但未参加26日的共青团十六届中央书记处第五次集体学习。有消息称,此时杨岳已被告知调往福建。
巧合的是,2001年以来三任团中央常务书记均调往地方担任要职。孙金龙,2001年12月任团中央常务书记,2003年4月任安徽省委常委,当时41岁;赵勇,2003年7月任团中央常务书记,2005年11月任河北省委常委,当时42岁;而此次杨岳调任福建,年龄为40岁。(据南方都市报)
做人低调是种智慧
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学会低调做人,就要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那只是肤浅的行为。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