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正月十五吃汤圆”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据文字载,宋代以前还没有元宵,那时人们过元宵节吃的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才有“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门户”的说法。这种“膏粥”,大概是一种甜粥。时至今日,在我国个别地区,仍有吃“元宵粥”的习俗。经过多年的演变,到了宋代,我国大部分地区就开始吃圆球式的元宵了。
民间吃元宵一般都在上灯的这一天(正月十三),所以称“上灯圆子”。而落灯这天(正月十八日),北方则有“落灯面”的说法,即此日须吃面条,意谓天长地久,延年益寿。南方则有吃“落灯糕”的习俗,有年年高升的吉利蕴意。
现在,元宵节必吃元宵,是各地的普遍习俗。不过各地风俗不同造成一些差异:东北在元宵节爱吃冻果、冻鱼肉;广东的元宵节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以求吉祥;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祝朋友们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