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客

(2014-04-19 22:35:22)
标签:

杂谈

花了两个小时看了2002年NHK 拍摄的记录片《麦客》。“麦客”是北方陕、甘、宁一带的叫法,因产麦区成熟的差异性,“麦客“大多来自麦熟的早熟区或晚熟区,他们像候鸟一样迁徙替人割麦,产麦区的人称他们为“麦客”。

影片将使用机械收割的麦客称为“铁麦客”,把使用镰刀进行收割的麦客称为”老麦客“。影片的人物中,来自河北藁城的铁麦客苗艳萍及来自宁夏固原的老麦客马万全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他们都远赴河南助人收割,不同的性格和经历给我了完全不同的触动。

小麦成熟后不及时收割会减产减质,每年到麦熟季,政府会对跨省而来的铁麦客开通绿色通道,如免过桥费等。麦田广袤,人手不足,铁麦客供不应求。

苗艳萍格外的精明能干,因此她的生意很好。一开始她对镜头说了一句话:我的理想就是送两个孩子出国留学。这句话就算放在今天的城市,也不是件轻易能达到的事情。跟随镜头看她一路奔波,不由对她心生敬佩,这位黑壮的农村妇女,吃苦耐劳不在话下,即便赚到了当地农民十倍以上的收入,她也没打算歇一歇;许多铁麦客被当地没有争到机械收割名额的农户截下,不替自家割麦就不让走,男人们都只得听从摆布,而她却毫不退让;她既有男人的勇气和魄力,也有女人的温柔和宽容,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文化,再辛苦我也要供他们读书,研究生什么的我都供,我只想让他们打好基础,像城里那些高学历的人一样生活,将来为国家做点贡献,才不枉做一回人。看到这里,我觉得这绝对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优秀女人,一开始她说的话一点儿都不天真,她远比我这样的女人出色百倍。                              

像马万全这样的老麦客,境遇就糟糕多了。如今他们的阵地已被驱赶到了收割机不能进的地方。一天的收入只相当于收割机半小时的收入。出价常被雇主压价,他们被拿来与机器相比,似乎没有人发现他们只能靠一双手。马万全在老家有5个孩子,土地贫瘠,外出当麦客是家中唯一的现金来源,还得去借路费。大女儿已考上农大,但因付不起学费,只能在宾馆里当清洁工。马万全说:我知道她心里恨得很,对不起她。

马万全一行人跋涉700多公里也到了河南,为此还爬上了拉煤的火车,下车时头上白色的圆帽都黑了。如旧时的麦客一样,他们露宿在雇主的屋檐下,他很羡慕雇主的房子,当得知雇主家靠卖余粮都能挣3000元时,他摇着头笑答:比我那里强。一天中午他们遭另一位雇主反复催工,累了几天的一行人阻止了拍摄,其中一位说:我们又累又脏,这样把人拍得太下贱。第二天,他们同意剧组恢复拍摄,其中一位说:受了点气,村民说我们这么脏还有人拍就嘲笑我们,想通了,对得起你们就行了。马万全也接话:昨天对不起。马万全的理想是:挣上钱,买点吃的、喝的,还还账(买羊羔时贷的款),希望能供得起小儿子上大学。看到这里,我只有两个感受:心酸,知足。                                                         有兴趣去看看吧,拍得比我说得好太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