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病儿子成了我的老师

标签:
家庭教育看病宝宝老师育儿 |
我的儿子大羽,今年三岁十个月了,可去年曾是医院的常客。他长得高,身材也壮实。平时我们都很少买煎炸零食给他吃,也很注意他的口腔卫生,但那让人又可怜又可恨的扁桃腺总不领情,它就是那赶不走的苍蝇,隔三岔五的发炎红肿,紧接着发烧咳嗽就接踵而来了。开始我们总是想这也许是小病,吃吃消炎药也就相安无事了。可到后来扁桃腺发炎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便不敢掉以轻心了,看病还是越早越好。我俯下身,亲切的对儿子说:“儿子,听妈妈说,生病去看医生,身体才会好起来的!知道吗?”还没等我说完,儿子就大吵大闹起来:“我不去,我不去!”无奈最后还是被我们连拖硬扯的送上开往医院去的小车。
医生喊儿子的名字了,该轮到我们了。大羽很不情愿的从座位上直起身,慢条斯理的挪到医生跟前。医生和儿子亲切的打着招呼:“你好!小朋友!哪儿不舒服?”大羽并不马上回答,他目不转睛的盯着医生的脸,一本正经的说:“叔叔,我不打针的!”那种语气斩钉截铁,不由分说。医生叔叔哈哈大笑:“好,好,让我看看你的小嘴,能吃药就不用打针!”我和老公也相视一笑。
对于打针这玩意儿,儿子可是深恶痛绝且胆战心惊的。可这回因为要捍卫自己的“不用打针”,小家伙居然如此胆大包天了。我想起以前带他来看病,他也总是以这句话作为与医生的“开场白”,基本上也每每立竿见影。因为真实的请求,让我感到了孩子内心对打针的抗拒,不掩饰,不虚假,有时就是童言无忌的发自内心,因为憎恨,所以也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甚至不顾旁人的脸色。儿子的先声夺人的确是与众不同!
看完病,医生说:“先去喷喉吧。”他就听话的坐在一旁等。他问我什么叫“喷喉!”,我就说是把消炎药变成气体喷到嘴里去,把细菌赶尽杀绝,病就好了。他半信半疑的看着护士把喷喉的仪器拿起来,头歪着,看着护士通了电后,他突然象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喊起来:“爸爸,快过来看啊!”老公闻讯赶来,问他要看什么。他说:“你瞧,抽烟!”老公仔细一看,原来这喷嘴里喷出的药水和空气一接触就成了云雾状的了,真有点象烟的味道!老公推推我让我看儿子喷喉的得意样,我明白老公的意思:他怎么横看竖看就象个老烟鬼,还象模象样的一个劲指使我扮演动画片《三毛流浪记》里三毛做学徒前应聘时见老板的那一幕。他嚷嚷着:“妈妈,你快学三毛对我说‘老板,你的烟......’然后我装作被烟头烫到手的样子吧!”我赶忙回答:“好,好,妈妈来演!”然后我们母子俩便面对面的把小喷壶嘴当烟斗傻傻的上演了一场“三毛见工记”。
好家伙!这一下子大羽再也不对喷壶恐慌了,药都喷完了,他居然说还要继续!看来小孩子的想像力真不容忽视啊!不管喷药有多无聊,也不管这时间过得有多慢,小家伙就高高兴兴的把这半个小时的喷喉功夫轻而易举的打发掉了!
喷完喉,下一步就是可怕的打针了。医院里哭声震天,全是小孩子不愿打针的号啕大哭。先是尖声大叫,然后是拳打脚踢。有一个小孩都四岁多了,护士都还没把针水弄好,他早就哭得象个泪人儿,父母劝都劝不住。我和老公心里七上八落的,想着轮到儿子可怎么办才好。以前还是两岁多的时候大羽就发生过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脚上把针拔下来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如今会不会今非昔比呢?
我侧眼望望大羽。他的小脸蛋一刻也没从那个四岁多的小哥哥身上移开过。突然,他竟然小跑着过去看了,大声劝道:“不准哭!哭不是好孩子!”,然后又小跑着过来给我打小报告:“妈妈,小哥哥哭了!他不对!”我听后大惊失色,心想这小家伙怎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啊!他居然不怕打针了!于是我又鼓励他:“对啊!小哥哥一点也不棒,大羽真棒,大羽打针不哭!”儿子不吱声了,因为我很清楚此时的他内心一定也是自相矛盾的。他的小脑袋里肯定在想:我是做个打针不哭的好孩子呢还是象那个小哥哥一样?终于轮到儿子了,我不停的表扬和鼓励他,护士小姐也称赞大羽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儿子竟真的就象个小大人一样,勇敢的伸出了小手!
现在的小孩子真的很爱面子,似乎表扬的话在此时此刻发生了奇妙的效果,小哥哥的哭闹恰到好处的给儿子来了个反面教育:爱哭闹的不是好孩子!为了要做个好孩子,至少在公众场合之下,大羽也学会了“忍辱负重”哟!
带他去看病虽是一件小事,但我看到了儿子身上的大胆勇敢、直言不讳和富于想象力。我犹豫,或许这正是现在的我更缺少的一些东西吧。我相信,从带孩子的点点滴滴中,他们真的很可能成为我们最天真可爱的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