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比不上培养神童的拔苗助长
(2008-11-05 00:29:45)
标签:
家庭父母教育培养神童金融风暴育儿 |
培养神童真忙啊!
两夫妻千辛万苦的把博士学位拿到手了,就开始为下一代是否能遗传到他们身上的优良因子而敲锣打鼓了,能不能够让孩子在七个月就学会三百个汉字甚至更多?可不可以让自己的掌上明珠在班上各项评比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
从宝宝生下来的那一刻,直到读书上小学,中国有文化有知识的父母亲们就没闲过:
我对面住的一邻居是真正的书香之家,可那个教授级的老奶奶昨晚散步时与我闲聊时:“我那姑娘家的女孩儿一天到晚就象考大学似的!”据她形容,她的外孙女现在就读于广州东山区小学四年级,但却一脸的成年相,一肚子吐不完的苦水。
广州东山区的小学校园总该是师资力量雄厚,学生人才济济的圣地吧!只要送进去读书的孩子,按理说应该是让大人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了。如果是没钱没文化的老百姓家庭也就罢了,可问题恰恰在于小女孩知书达礼的父母身上。
孩子的学习在班上已是拔尖水平,可人家父亲是大学校长啊,他要求孩子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孩子周六周日既学奥英又学奥数;孩子的体能在班上也数一数二,可人家母亲是大学教导主任啊,她要求女儿要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于是周一周三打乒乓球,周二周四学弹钢琴又跳舞,周五送进少年宫画画,一样都不能少,哪件都不能丢。
末了,两夫妻还在为孩子的学习忧心忡忡的。一个说:“我真怕她会赶不上别的孩子!”一个又说:“不如我们再请个一对一的家教帮她辅导!”感觉这人要落后似乎就要马上挨打似的,孩子的成绩要不能名列前茅他们的脸面好象也没有了光彩,再看看他们那可怜的女儿,好不容易在今年暑假逮着个空到我们家玩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太累了!”
女人生孩子,孩子虽然都从母亲肚子里出来,但有的选择忍无可忍的剖腹产有的是瓜熟蒂落的顺产。生孩子和养孩子虽然都是育儿的过程,但每一位父母亲却做得不一样:在纷繁复杂的大都市里,在良莠不齐的父母群中,有些把孩子生下来当“垃圾”一样天生天养的长大了独立自主,有些被苦心孤诣并心驰神往的盼着将来能出人头地的却娇生惯养.
可现如今家长们拔苗助长的风潮可真比金融风暴还强啊!兴趣班是越来越琳琅满目,辅导方式是越来越应接不暇,那些有文化没文化的,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还是赤脚下田的农民伯伯,几乎都众志成城的站在了速战速决的同一个阵线,象随时整装待发似的。
但是那些亲爱的大人们,你们望子成龙的目的是什么?最初确实是中国父母亲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而现在则沦落成一种大人们互相攀比较劲的“拔苗助长”。除了不会让父母亲脸面无光之外,就再也没能让孩子们感到快乐。
在孩子的脑海里灌输堆积如山的语言文字或是天文地理,当然也是中国父母亲最为之津津乐道的事情,而那些只属于孩子自己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是绝对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虽然“池塘边的柳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可是那些被杂七杂八的补习充斥得滴水不漏的孩子们一定也是无暇观看和聆听的了!更可笑的是,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到野外还没玩多久,大自然的风光还没让孩子欣赏够,就劈头盖脸的一句:“看仔细了,回家得好好写篇作文!”或是怒目圆睁的训斥说:“哎呀,时间不早了,该回家练琴去了!”!
一对多么有文化修养的父母,并且信誓旦旦的要求下一代人必须要象他们一样活得出色,活得优秀。当拔苗助长之风渐行渐近时,那些也都知书达礼的大人们又如何理解孩子们的难言之隐?
孩子是要教好的,但格式化攀比式的教育方式又岂是个性不一样的孩子们所能接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面面俱到无个性化的灌输制度为何还是让年轻的知识分子家庭重蹈覆辙?
在这样的跟风时尚下,有个家长还和我说她最近给孩子从购书中心买回一支上千元的神笔,让四岁的孩子认字,结果笔的功能没派上用场,孩子把它拿来当玩具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