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婚后女人要警惕被老公抛弃吗

(2008-06-19 09:37:56)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

情感

婚姻

品味

素养

警惕

抛弃

育儿

有女友对我说,不知道是不是妈妈心疼出嫁的女儿,她都已经做了母亲了,妈妈还是不停嘴的在旁唠叨,还说什么“女人要学会拴住男人,千万要警惕被老公抛弃啊!”听妈妈这么一说,女人倒觉得自己还象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或者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女,随时都可能遭遇那么悲惨的结局似的。

 

其实,每个女人心目中都很清楚,夫妻感情的稳固不是一朝一夕的。能够在长年累月两人面对面的岁月里仍心心相通,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然嫁了个成熟稳重,事业心强的男人,自己又不至于对老公毫无吸引力,做妻子的当然不会不学会锁住老公的视线,而心甘情愿看着老公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的。

 

但凡那些生活和睦,婚姻幸福的家庭里,我所见到的恩爱夫妻俩,都无非是在保持个人空间,完善自我优势上作文章的。要做个不被老公抛弃的婚后女人,才能真正活出自我。自我素质提高了,还用得着杞人忧天吗?老公看着也顺眼,有这么个完美老婆在身边,怎不教人艳羡?

 

我有一个朋友,她结婚几十年了,但还是不幸遭遇了被老公抛弃的下场。虽说两口子并没离婚,但同住一室,却少不了唇枪舌剑的片断。最闹得厉害的时候,她来找我,已是疮痍满目。她说家里已经不成样子了。他动不动就打人,还摔东西,弄得家门口残茶剩饭满地都是,他把那些脏东西往她身上掷。我不忍心听她再说下去。当时我真的痛恨得想马上把那个负心的男人揪出来给他两巴掌。可是过后冷静的想了想,不是一个巴掌就能拍得响的,其中必有缘由。后来,从朋友那儿打听才知道,她也很爱她的老公,但是因为婚前的她与婚后的她变化太大,再加上又把老公拴得太紧,让他喘不过气来,才把婚姻生活弄成如此地步。于是我又想,原来女人结婚的个人素质是最重要的!要是女人变得不可理喻,怎么称得上通情达理呢?要是女人成了诸事八卦的管家婆,怎么谈得上征服自己的老公呢?

 

女人嫁给一个疼爱自己的老公当然是天赐良缘,但女人的毛病又在于不能时刻保持婚前的品味而婚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试想,如果一个女人在婚后就摇身一变从公主变为泼妇,男人怎么受得了?还不赶紧到外面去找个温柔的女子倾诉?天长日久这婚姻就开始变味了;相反,如果一个女人能在婚后继续保持她应有的公主风度,最容易被抛弃的人也不该是女人,反而是那个自认配不上她的老公啊?

 

 一个女人要警惕不被老公抛弃,怎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呢?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例子和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女人,首先是不怕被抛弃。越天天胆惊受怕的,越容易被老公看不起;然后是与其拴住他,不如放了他。比如说让他有一定的自由,有适当的空间,有可供选择的余地。有些女人,并不明白婚后男人最需要女人为他们做些什么,只一味的干涉。看到他去外面与朋友应酬,就不满的嘟起小嘴;见到他有与自己不合宜的生活情趣比如说半夜看球赛,就愤怒的把电视关掉。老公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她的管辖范围,超越了就要受到诸多限制,要不然就是醋坛子立马打翻。

 

 

依那些有品味的婚后女人介绍,能够牢牢的把老公吸住,对自己不离不弃,就要做到以柔制刚的怀柔政策,以理服人的刚强举措。比如,晚上有人打电话给老公,不要打破砂锅似的总是问他,这个打电话的人是男是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和交友圈子,事事过问老公总觉得他没有自由;比如说,老公晚上很晚才回家,也不要装着大惊失色的样子,就扮得若无其事好了,当一切没发生;比如说,老公聚会和几个女同学合照的相片,也不用慌里慌张把它收藏到一角,然后恶狠狠的把它撕个粉身碎骨。因为,一个真正疼爱你的老公,一定是个怕老师的小学生。不用你问他,他也会自动向你汇报他的去向,他的行踪。

 

那些处处提防的女人们,看看她们脸上的表情和吐出的字句吧,什么老公最近总是不和我说话?什么老公现在爱和我拌嘴?什么老公现在回家也不和我打声招呼?就连老公吃一顿饭,喝一杯茶的闲暇功夫也不放过千篇一律的责问、怒吼、发疯,把所有看管老公的家当都一一使出来了,如果老公是个温文尔雅的人物,真的是佛祖都会有火(意即脾气再好的人也有暴跳如雷的时候)。

 

其实,本来就很有修养有品味的婚后女人,根本用不着在婚后处处警惕被老公抛弃。我从来就不相信一个有素养懂生活的女人会让婚姻生活节外生枝,我只见过那些为了老公整天悲伤得寻死觅活的婚后女人是绝不会让老公情人眼里出西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