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钟楼》(2013年6月16日12:25摄于北京钟鼓楼景区)
时间度量生命,维系着人们的过去、现在和明天。曾为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的北京钟鼓楼,在“暮鼓晨钟”的韵律中,向古都北京报送了652年(1272-1924)的标准北京时间。
烟姚记炒肝:要想吃炒肝,鼓楼一拐弯
北京馄饨侯鼓楼店外景
那天游览完恭王府,先回到酒店退房存包,然后前往北京的钟鼓楼。先在鼓楼附近用了午餐。萝卜青菜,各有喜爱。我选了馄饨侯的馄饨,妻则选了姚记炒肝。两家都是老字号,姚记炒肝的门头广告语最接地气:“要想吃炒肝,鼓楼一拐弯儿”。
北京钟鼓楼景区大门
在体验了老字号的风味午餐后,我们便来到了钟鼓楼景区的门前。或许老天儿急着给我们的这趟京冀之旅洗尘,这行程还没进行完那,便下起了大雨。于是,顺其自然,我们来了番雨中的钟鼓楼游。
北京鼓楼内的登楼楼梯
北京的钟鼓楼初建于元代,以后由于多次火灾,屡毁屡建。现在人们看到的鼓楼,为明代建筑,钟楼则为清代所建,先后都经历过多次修建和修缮。安阳古城的钟楼和鼓楼之间相隔有1公里左右,而北京的钟鼓楼,则相邻只有百米左右。北京的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分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隅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
屏风香漏
柜香漏
北京鼓楼的二层,因地制宜,辟有《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展》。陈列有不同的的报时器具。有些是文物,有些则是复原的。展板、实物加说明,让我们在走马观花的过程中,对时间文化有了一个更加直观和理性的了解和感悟,也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油灯计时器
盘香
计时器具是时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古往今来,人们从对时间的感知、认识和掌握,从利用日影、水流、香篆到机械、电子计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时间概念和时间文化,时间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中国则对时间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继发明了日晷类计时、漏刻类计时、辊弹类计时和香篆类计时等计时器具。
香篆
时辰烛
在古代,鼓楼定更击鼓、钟楼撞钟报时极有规律。古人将黑夜分为五更,每更次为一个时辰,即现代的两个小时。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无据可查,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点—21点)和亮更(即五更,3点—5点)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如此两遍,共108下。”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叶母自动报时香漏(1)

叶母自动报时香漏(2)
在古代,铜刻漏计时,鼓手们听到铙响后击鼓定更,钟楼听到鼓声后撞钟报时。这一科学的铜刻漏计时、更鼓定时和铜钟报时程序,系统地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清代计时仪器改用时辰香,严格定制的时辰香为盘旋状,均匀燃烧,在经过精确计算的刻度上悬挂小球,下接金属盘。当香烧到该刻度,球掉入盘中报时,提醒鼓手击鼓。
鼓楼上的主鼓(清代)
鼓楼上的群鼓(复原)
主鼓一面,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24个节气(复原)
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现有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每天有七场击鼓表演,每小时一场,依据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而创作,反映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
钟楼楼梯共75阶,通往二层平台
钟楼二层悬挂有明代永乐年间的大铜钟
钟楼建筑风格恢宏大气,通达四方
北京的钟楼通高47.9米
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可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古钟通高7.02米
古钟之王:永乐大钟
钟鸣十里,莫不耸听
钟楼二层的主角是一口制造于明永乐年间的大铜钟。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自元以来,直到1924年溥仪离开紫禁城,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暮鼓晨钟”,循律韵通,官民皆以此为度,钟鼓楼一直是北京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与周边的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成为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钟、鼓楼见证了北京的变迁,更是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风雨历史,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老北京”的象征之一。
洞见
在钟楼上眺望鼓楼
在鼓楼上鸟瞰城区景象
鼓楼下的地安门大街车水马龙
在钟鼓楼上,可鸟瞰附近的城区风光。烟雨中,地安门大街上依然是车水马龙,续写着北京的市井风情。远处则是成片成片的建筑群,掩映在一丛丛绿树中,浓淡相间,宛如一幅水墨山水巨画。有些建筑正在拆迁,废墟堆满了工地。看来,兴与废,新与旧,似乎就是北京变迁的主旋律。只是希望这旋律不要跑调、变调,与社会发展和偕,与时代潮流同步,奏出新的大美之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