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北侧的琴台
列车运行了40多分钟,临近中午12点,我们抵达了离堆公园站,出站后穿越灌县古城,很快就来到了都江堰市的标志性建筑:南桥。这里,紧邻都江堰风景区的大门,由都江堰分水鱼嘴导过来的岷江水,经宝瓶口泄出,从桥下奔腾而去。南桥属廊式古桥,宋以前无考,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用大修都江堰后的余款,修建了此桥,名曰“普济桥”,将内江两岸连接在了一起。此后,该桥多次受损、多次修建,并经历了由绳桥、土桥到水泥与木结构结合的演变。其中,1958年重修时,正式得名南桥。南桥共5孔,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现在的南桥,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廊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伏龙观前回望堰功道
进入都江堰景区正门,一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出现在游人面前。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列堰功道的左右,分别代表了秦汉以来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这些功臣多为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他们深谐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意义,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龙口泄玉
巨型古桩银杏
堰功道左右各有一条龙吟沟,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喷泉景观下边。每尊塑像间伴有古桩银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植于东汉时期的张松银杏
清溪园
堰功道的四周,为园林景观。亭榭错落有致,多古木桩头和奇花异卉、水池喷泉,布局精巧,别具情趣。园中有紫薇花瓶和紫薇屏风,经二三百年培育而成,独具匠心;古银杏桩头,传说为东汉末年张松手植,至今仍枝繁叶茂。紫薇花瓶、紫薇屏风和银杏桩,人称“园中三宝”。
伏龙观大殿

伏龙观内的二殿
伏龙观内的庭院
堰功道的北端便是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之上,原名“范贤馆”,西晋年间,为纪念三国时期贤达范长生而建。当时,刘备称帝成都,礼贤下士,请范长生共谋大业,他不愿为官,一心研究长生之术,享年130岁。北宋初年(公元90年后),人们怀念李冰,大兴土木,扩建殿宇,改范贤馆为“伏龙观”。清同治五年(1866),增修“老王殿”,为我们今日所见之规模。伏龙观前视野宽广,古木参天。大殿内有东汉建宁元年(168)雕塑的李冰石像和唐代的“飞龙鼎”。
刻有“离堆”二字的清代石碑

伏龙观上建有观澜亭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战国七雄之首秦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中国迫切需要统一。七国中的秦国,雄心勃勃,意欲一统天下。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采纳司马错提出的“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军事主张,只用了76天的时间,便一举消灭了古蜀国60万劲旅,得到了今天四川的大部分土地和数不尽的财富,继而灭巴国,然后移民万户进入巴蜀并推行郡县制,这就从根本上巩固了秦在巴蜀的统治,为日后的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后方基地。
伏龙观高居离堆之上,紧扼宝瓶口

在伏龙观远眺安澜索桥和金刚堤内堤,左侧前景为人字堤和飞沙堰

金刚堤和人字堤之间为飞沙堰
但是,当时的岷江河道水患不断,给成都平原的开发造成极大困难,巨大的战争费用也需要成都平原发挥更大的后方支持作用,因此治理岷江成为秦国的不二选择。秦昭王时期,李冰出任秦国第四任蜀郡郡守,于公元前256年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历时八年完工。都江堰的修建,使蜀地近百万亩良田得以灌溉,并在此后短短数十年时间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在人字堤上观玉垒山上的二王庙
都江堰为当今世界上,跨越历史最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保存最完整,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最佳的一项生态环保性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三十七个县市的一千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七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世界上著名的古老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修建于幼发拉第河上的纳尔——汗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废,只有都江堰独步千古,永续利用。

金刚堤的西侧便是外江
外江的水明显很少,水多数已从宝瓶口流进内江了
在金刚堤上遥看人字堤首前的内江
金刚堤首即为分水鱼嘴
金刚堤上,绿树成荫、远山近水,景色甚好。由于时间有限,下午还要赶回成都启程回豫,容不得我们在金刚堤上悠然慢行,于是乘坐景区内的观光电瓶车前往分水鱼嘴。那里是金刚堤的堤首,安澜索桥也在那里,飞架在内江与外江之间,东侧连着玉垒山,可达二王庙,西侧连着外江右岸,当是都江堰风景绝佳处。
内江东侧的玉垒山建有二王庙
安澜索桥下的外江
李冰父子率蜀郡军民修建都江堰时,首先采用“火烧法”将玉垒山凿出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口子,实现了将岷江水东引分流,进行灌溉的目的。但是,由于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此,又在岷江中修筑了分水堰(金刚堤),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为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在分水鱼嘴调节水量的基础上,起到了二次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何先德夫妇雕像
安澜索桥下的内江(1)
安澜索桥下的内江(2)
从金刚堤上走过安澜索桥,便来到了玉垒山下的内江左岸。何先德夫妇的雕像引起了我的注意,细观旁边的石碑,刻有何先德的简介。安澜索桥的修建年代至少不晚于都江堰修建的时间,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曾被称为绳桥、竹藤桥,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明代时毁于战火。清嘉庆九年五月,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报官府批准,发动当地民众募集资金重新修建了此桥,易名安澜桥。民众非常感谢何氏夫妇修桥的善举,称此桥为夫妻桥。1964年,安澜索桥因被山洪冲毁而重修,桥墩由石炖改为混凝土浇筑;1974年,修建外江水闸时,安澜索桥由原址下移130米;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庙的大殿
二王庙的西门
由何先德夫妇雕像往西沿江而行不远,可从西门进入二王庙。二王庙原为望帝祠,初建于南北朝;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这里前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风光绮丽,有“玉垒仙都”之誉。二王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存文物甚多,山门“二王庙”三字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
二王庙的东门
二王庙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国初年时期修建,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几成废墟。后经国家拨款组织有关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为期三年的重建,方恢复了原貌。修复工程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有布达拉宫和二王庙的修复工程获此奖项。

都江堰淘滩时的截流利器:杩搓
都江堰工程,遵循自然规律,“乘势利导、因地制宜”,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也浓缩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杩搓与卧铁(1)
为确保都江堰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李冰父子建立了“岁修”制度。每年深秋霜降时节,趁岷江流量开始变小,水位低落时,组织民工进行抢修。首先在鱼嘴西侧用“杩搓”将外江水截流,使江水全部注入内江,然后掏空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里淤积的泥沙。“杩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角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搓”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维修完毕,再把“杩搓”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掏空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维修工程。李冰还总结、提炼出了“岁修”的六字口诀:“深淘滩,低作堰”。意思是说在淘空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于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的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
杩搓与卧铁(2)
相传李冰还做了一个石马,埋在内江中。民工们在“岁修”淘滩时见到石马就不再往下淘了,非常直观。清明前后,内、外两江都已掏了一遍,开始拆除“杩搓”,并放水灌溉。日久天长,清明节前后的放水日就成为当地的一个盛大节日,一方面表达人们对岷江安澜的喜悦,另一方面表达对李冰父子率众治水的感激之情。后来,石马演变为卧铁。现在内江里仍埋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在功道堰的喷泉景观处,可以看到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

灌县古城最早为古蜀国属地
灌县曾为灌州
这次去都江堰,较1993年春天的那次相比,看得更细致了,也了解得更多了。那时候,旅游资讯的获取没有现在便捷。尽管实地游览了都江堰,但也就是走马观花。对都江堰主要工程的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乃至它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认识都不够到位。这次重游,确实有温故知新的感觉。都江堰市因堰兴市,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风土人情,也很有特色。这里是古蜀国属地,秦时为湔(读音:
jiān)氏道,汉时升为县,蜀汉时改称湔县,此后县域区划乃至名称几经变化和调整,曾称灌州,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灌州为灌县,1988年5月改称都江堰市,归成都管辖,北可抵达青、甘二省,西可前往西藏,为川西北重要物质集散地,市政府所在地为灌口街道(曾为灌口镇)。我留意了一下,湔县、灌县、灌口、都江堰这些地名都同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修建都江堰有关。湔,本义为水头,水势较大,可荡涤一切污垢。岷江在这里出山,水头向来很大,地名唤湔县,最为贴切;修建都江堰后,这里成为从岷江开凿的、成都灌区的口子,叫灌口也很妥当;至于叫都江堰市,那更是名正言顺了。

热闹非凡的南桥
外国游客在南桥
南桥的长廊很漂亮!
成都北站(摄于2014年10月19日17:19)
都江堰市还有很多可看可游的地方,诸如灌口古城、青城山、龙池等一些名胜古迹等待着我们前去一游;还有万春老卤、凉皮水饺、钟鸭子等当地的一些风味美食等待着我们前去体验。至于成都,也仍有很多想去未去的地方。无奈时间有限,当我们赶回成都北站时,这趟为期十天的四川之旅已经接近尾声了。还有一点空闲时间,我们在成都北站对面的一家餐馆,吃了些东西,算是晚餐了。随后,我们进站上车,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别了,成都,再见,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