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草堂:茅屋故居(摄于2014年10月16日15:39)
成都杜甫草堂(中)
史书堂的后边是柴门,为中轴线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大廨、史书堂、工部祠,这些建筑的命名是后人所为,而柴门却是杜甫本人给起的名。杜甫营建草堂时,修建的院门低矮简陋,故取柴门之名。杜甫的诗中常常提到柴门。
杜甫草堂:柴门
我们现在看到的柴门,面阔三间,较之当年虽不再简陋,但却保留了简约古朴的风格,体现了杜甫故居的建筑特色。

“柴门”二字为潘天寿先生题写
别看柴门结构简朴,但却大有看头,值得回味。门匾上“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最妙的是明代文人何宇度撰写的一副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它精准地回答了为什么游客们虽远隔千里、甚至万里,却仍来凭吊杜甫草堂的原因。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杜甫居草堂期间,有位宾客前来拜访他,夸奖他的文章天下闻名,让世人震惊。杜甫遂写《宾至》一诗描述了当时的心情:“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其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一联的意思是说,我哪有什么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客人远道而来,车马枉驾暂驻江干。而何宇度却巧妙地将“岂”改为“信”,“漫”改为“犹”,把诗人的自谦之语变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之辞。尽管只改动了两个字,对联的意思却变成了赞誉之辞:先生的大作称得上光芒万丈,确实可以震动海内;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

杜甫草堂:工部祠外景

现在的工部祠门匾为叶圣陶先生所题
穿过柴门,便是工部祠。这里是五重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一重。因杜甫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绍基撰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楹联虽短,故事绵长。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我国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杜甫很早就与同乡高适相识为友。后杜甫流寓成都草堂时,常得时任蜀州刺史的高适鼎力资助。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正月初七即“人日”那天,高适以《人日寄杜二拾遗》为题,写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
时间一晃到了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当杜甫偶翻书帙,重新读到高适这首诗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感事怀人,杜甫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莫。
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
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
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

清代石刻:《丁酉人日谒杜公祠敬赋》(清代何维棣作)
高杜“人日”唱和,流泪带血,感人至极,千百年来传为诗坛佳话。清咸丰四年初(即公元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返回成都的途中拟对联一副:“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何绍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故到达成都之后,特宿于郊外。待到正月初七这一天,才到草堂题就此联。此联一出,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唱、凭吊诗人。此后,每逢正月初七,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并逐渐成为成都的风俗。
工部祠:清代王闿运撰联

工部祠:老舍补书
工部祠内楹联甚多,能挂在那里的,都有几把刷子,切莫错过,当须慢慢地品味,浮躁不得。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撰写有一对楹联,上联为:“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是指杜甫的诗作惊风雨、泣鬼神 ,而杜甫诗作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开启并影响了宋代以来黄庭坚的江西诗派与陆游的剑南诗派;下联为:“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是指杜甫草堂并不荒僻,现在工部祠内用追崇杜甫的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先贤来配祀,其盛况可与远方吴郡的三高祠相媲美。这里提到的吴郡三高,是指苏州的三高祠,祀春秋范蠡、晋张翰和唐陆龟蒙。王闿运的楹联中,有些语句是由杜甫的诗点化而来,但又辟出了新意,挂在工部祠,可谓祠、联一体,相得益彰。王闿运楹联的真迹如今在哪里不得而知,现在悬挂的楹联是由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补书的。
工部祠:杜甫龛像

工部祠:荒江结屋公千古
工部祠:异代升堂两宋贤

工部祠:陆游龛像
工部祠:黄庭坚龛像
工部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分别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为何要这样配祀呢?一是三位古贤心迹相同,忠君爱国思想感情一脉相传,在诗歌创作上黄、陆两人都十分推崇杜甫,学杜卓有成就;二是三人都曾流寓蜀中,但是“去蜀而不忘蜀”;三是三人一堂,既可共论诗艺,免除杜工部的冷清,又可同受祭礼,以盛香火。杜甫神龛两侧悬挂有清钱保塘所撰的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颂扬杜甫忠君爱国的品德光耀千古,高度概括了工部祠内配祀黄、陆两贤的缘由,确实是一副佳联。
工部祠:清代张骏勒石《诗圣杜拾遗像》

工部祠:木刻《唐诗圣杜拾遗像》

工部祠:清代黄云鹤勒石《黄山谷先生小像》

工部祠:清代陆文杰勒石《放翁先生遗像》
殿内两通杜甫石刻像中,正中间的为何宇度所作,刻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石刻把杜甫刻得体形丰满、气度雍容,这可能与唐代社会崇尚丰腴的审美取向有关。另一通是清朝人张骏临摹南熏殿本所刻“诗圣杜拾遗像”,面容清癯,目光深沉。南熏殿是唐朝时长安皇宫兴庆宫的别殿,殿里珍藏着历代圣贤图谱,杜甫画像也被收藏其中。因为是皇家收藏,来源比较可靠,故此像所绘应该更接近真实。另外,工部祠内还有黄庭坚的石刻画像和陆游的石刻画像,供人凭吊。
工部祠:清乾隆五十年石刻《少陵草堂图》
工部祠:清嘉庆十六年石刻《杜公草堂图》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如果说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那么,工部祠内的两通草堂石刻全景图,则清晰地勾勒出了草堂的建筑布局。一幅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93年),另一部为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所刻,是研究草堂沿革和清代草堂规模与布局的重要依据,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这两幅石刻图上来看,清代的草堂已具有祠堂和园林相结合的特点,规模和布局与今天的草堂相差无几。
少陵碑亭
工部祠的东南,有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石碑,上书:“少陵草堂”。这里被称为“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被视为茅屋的象征。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允礼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少陵草堂”便是果亲王允礼的手迹。杜甫曾居长安少陵附近。少陵在今西安市南,汉宣帝许后之陵。因规模比宣帝的杜陵小﹐故名少陵。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因此,杜甫草堂又被称为少陵草堂。

茅屋故居前的游客
少陵碑亭的东北方向,是1997年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依据杜甫诗中的描写和明代格局,那间被“秋风所破”的茅屋故居,终于出现在今人的面前。这里:茅屋几间、溪水环绕,古楠耸立、绵竹青翠,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茅屋故居内的书房

茅屋故居内的客厅

茅屋故居内的厨房
舍南舍北皆春水
不妨让我们驻足这里,来回味一下杜甫当年在茅屋待客的场景。那时,杜甫的茅屋虽已经修好,但鲜有客来。某日,杜甫的一位好友崔县令来了,这让杜甫非常高兴,写下了题为《客至》的这样一首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看来,待客的关键在于跟谁在一起。只要感情有,茅屋也不错,旧醅又如何?

茅屋故居外景
代宗应宝二年(763),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一挥而就,写下了那首为后人所熟知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草堂门前的浣花溪,是锦江的支流,通过长江可达东吴,故杜甫诗中有“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说。
草堂南邻
杜甫草堂当时还有邻居相守。由此,茅屋故居附近复原修建了“草堂南邻”。当年,杜甫曾以《南邻》为题,写过这样一首诗:“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前四句描绘山庄访隐,后四句写意江村送别。景色如画,人在画里,画入诗中。咏读着《南邻》,杜甫草堂的诗情画意似乎就在你的眼前。

工部祠:杜甫龛像(局部)
杜甫草堂离锦里的武侯祠不是太远。他也曾多次去武侯祠拜谒诸葛亮,写有一些吟咏三国英雄的诗。由于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只好离开草堂,流寓夔州。虽如此,杜甫仍于776年,在夔州写了一首题为《八阵图》的诗,缅怀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诗云:“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一二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则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厚厚的一部蜀汉史,杜甫简要几笔,就说清楚了,诗圣之非凡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