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访羑里城(上)

(2013-04-19 20:00:27)
标签:

汤阴羑里城

文王演易处

乾隆碑

演易坊

百年古柏

分类: 洹畔撷英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山门

 

                  再访羑里城(上) 

 

    在太行东麓的余脉上,有个叫石碑头(古属汤阴,今鹤壁鹤山区境内)的小村庄,一条很不起眼的季节性小溪,由此发端,吸纳百水,始成羑河。数千年来,一路蜿蜒东行,从汤阴的北边流过,最后入卫河。周文王当年演周易的羑里城,就在这条羑河的南岸,汤阴城的北边。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周文王塑像

 

    2000年秋天的时候,我曾来羑里城探访过一次。那次是陪远方来的几位客人同游。六年后,我开了博客,有朋友鼓动我:写写羑里城,写写岳飞庙吧。从此,再访羑里城的念头变一直挥之不去。去年小麦开镰的时候,终于来到了久违的羑里城。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古树参天

    羑里城建在一片台地上,周围则是宽阔的麦田。三千多年前,这里曾是殷纣王囚禁周文王的地方,史称中国第一座有据可靠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的发祥地。  

 再访羑里城(上)

                            文王庙里的壁画   《拘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殷纣王时期为西伯(即商朝西方的诸侯之长)。姬昌善施仁政,礼贤下士,广揽人才,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实力逐渐增强,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后因崇侯虎向殷纣王进谗言,被囚禁到羑河南岸的羑里,一关就是七年。期间,姬昌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推演为64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典故。姬昌被殷纣王释放后回到周国,继续励精图治,为灭商进行准备,未及出师便病逝了。其子姬发继位后终于灭商,姬昌被追封为文王。后人为纪念西伯姬昌,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了文王庙。

 

 再访羑里城(上)

                              文王庙里的壁画   《万世景仰》

    文王庙,座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主要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还有《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碑刻十余通,对于研究《周易》和历史、书法,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1996年被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广场上的周文王塑像

    同十多年前相比,羑里城的规模明显大了许多。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文王高大的塑像,把人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塑像的附近有新修的人工湖,为羑里城平添了几分灵气。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演易坊

 

    文王塑像的后边是演易坊。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汤阴知县张应吉主持修建了演易坊。这是羑里城目前现存的最早的历史遗迹之一了。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演易坊(局部)


     大明嘉靖年间的县级政府,有哪些主要官员呢?这或许从演易坊的字里行间中能窥见一斑。给文王立牌坊应不是件小事,而能在上边留名的也绝非一般百姓。抬头细观,刻石留名的除了知县,还有县丞、主薄、典史、教谕、训导等县衙官员。还有个特点,这些县史的祖籍既有河北的、湖北的,也有山东的、湖南的,可谓是五湖四海。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演易台

 

    穿过演易坊,就是演易台。那里是一片明显的台地,有五米高。建有土红色的城墙,有石阶通往仪门。仪门拱起部分为白色,城墙和仪门上覆有绿色琉璃瓦。仪门门额上有白底黑字“周文王演易处”六个大字。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周文王羑里城碑

 

     石阶左侧有“周文王羑里城”碑,立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比演易坊还要早些。该碑原来是指路碑,1978年被移到这里。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禹碑(局部)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禹碑   

     

    石阶右侧有“禹碑”,为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碑,原碑在湖南衡山祝融峰(岣嵝山)。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汤阴知县张应吉将翻刻的“禹碑”立于此处。此碑字迹奇特,形如蝌蚪,所以又称之为蝌蚪文,何人所写,尚未定论。“禹碑”背面刻有明代大才子杨慎所写的《禹碑歌》。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古侧柏(树龄550年)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古碑


 

    拾级而上,过山门,是一个院落。神道的两旁,古树甚多,挺拔参天,其间有古碑耸立。走进细看,有株侧柏已经有550年了。当地有民谣:“岳飞庙的碑多,羑里城的树多”。看来,这民谣说得一点也不虚。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二门

再访羑里城(上)

                                  绘有太极标志的横梁


    继续前行,是演易台的二门。同很多仿古建筑一样,横梁为彩绘,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便是在横梁的中间绘有太极图。


再访羑里城(上)                                          龙负河图

 

    二门内的东西两面墙上分别绘有“河图”和“洛书”,意为易经系由河图洛书和八卦演绎而来。河图洛书是上古时期两幅神秘的图案。

 


再访羑里城(上)                                        龟驮洛书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河图洛书简易而又深邃。真正的河图洛书,谁也没见过,历代学者、名家各有自己的见解,目前仍无定论。《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自然也是功不可没。 

 

再访羑里城(上)

                                        周文王庙主殿外景

 

     穿过二门,是一个更宽阔的院落。文王庙的主殿,就在院落的正北。原来的文王庙早已被战火所毁,如今的文王庙是1993年在原址上修复的。主殿座北朝南。文王庙之后为后殿,该殿约建于明代,为文王的寝殿。  

 

再访羑里城(上)

                                       周文王庙主殿的楹联

 

     主殿的正门,“万古臣纲”横悬于门额之上,由当代书法家米南阳题写。书法界有一说:“启功的杆儿,溥杰的尖儿,舒同的圈儿,南阳的弯儿。”米南阳是宋代书法名家米芾的后人。正门两侧的楹联也值得回味。上联为:“七年臣节敬能止,万古天心文能兹。”此联为古代时候的旧联,后由米南阳重新书写。按旧联之意,是说这里是周文王遭受不公正待遇七年,仍臣服于商王的被囚禁之地,也是作《周易》推测天地间万物发展变化之道的地方。因此,周文王永远是天下为臣者的行为准则。不过,我倒是想:周文王早已推测过殷纣王暴政的结局。他被释回到周地,没有马上谋反,是因为时机未到。他一直在周国蓄积力量,这为他去世后武王灭商准备了雄厚的国力基础。

 

 

再访羑里城(上)

                                           周文王铜像

 

    进得大殿,迎面是一尊铜铸的周文王坐像。铜像刚刚完工,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奇瑞设计,高 3.5米、重 1.5吨。抬头观之,周文王相貌魁奇、气宇轩昂、淡定祥和,令人肃然起敬。


再访羑里城(上)                               文王庙里的壁画   《文王诞生》 

再访羑里城(上)                           文王庙里的壁画   《请废炮刑》

再访羑里城(上)

                               文王庙里的壁画   《德政兴周》

再访羑里城(上)                              文王庙里的壁画    《东征伐商》            

  

      大殿的墙上绘有精美的连幅壁画,每幅壁画皆为与周文王有关的典故。如其中的一幅《德政兴周》,就再现了当年周文王治理周地时,重视农业,到农民中间嘘寒问暖,关心农民生计的场景。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古侧柏(树龄800年)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古碑              
          

    主殿前方的东西两侧,古树林立,芳草萋萋。有颗古柏,历经无数回寒暑易节,已经有800年的树龄了。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御碑亭  

再访羑里城(上)

                                   乾隆题诗碑(局部)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御碑亭内景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洗心亭  

 

    东侧分别建有御碑亭和洗心亭。御碑亭里,立有石碑,刻有乾隆皇帝1750年途径汤阴时为文王的题诗 “洹荡之间曰羑里,演易圣人昔拘此。天高地下皆易理,彖辞阐发权舆是。天王圣明罪当诛,千载而下真知己。巍巍之台近咫尺,夙凛师承惟四字。无忧其常忧暂耳,王季为父武为子,牧誓谅非心所喜。叩马村在河之涘,夷齐肯首吾斯语。”乾隆的题诗,赞扬了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的丰功伟绩和“爱民如伤” (为题诗中所指的“四字”)的美德。“爱民如伤”语出《左传·哀公元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大意是说,视民如负伤的病人,备加爱护,这是国家兴旺的福根;视民如草芥黄土一样,毫不体恤,这是国家败亡的祸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不是也类似于这个道理呢?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玩占亭   

再访羑里城(上)

                             汤阴羑里城    文王易碑亭   

 

 

     主殿的西侧分别建有文王易碑亭和玩占亭。文王易碑亭里,立有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时的一通石碑,为当时的知县张应吉所立,碑上刻有《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和卦辞,是《周易》一书的纲领。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