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影峡谷﹒净影湖
净影峡谷
清流入卫
知道焦作的净影峡谷,缘于《河南日报》的几篇连载文章。这几篇文章,连篇累牍地将净影峡谷介绍了好一阵子,笔墨可没少费。知道这些文章是软性广告,但文章提到那里是卫河之源,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我们的洹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一路曲折,最后在内黄入卫河。如此看来,安阳和焦作都和卫河有缘啊,这净影峡谷值得去看一看。
净影峡谷﹒群峰竞秀
净影峡谷﹒睡佛 (头部在山脊的左侧)
真正地去实地探访净影峡谷,却是夏天时候的那趟青龙峡-峰林峡自驾之游。当我们乘景区的游览车上山不久,就看到了一处净影峡谷风景区的路标。哦,原来净影峡谷就在青龙峡附近啊!
净影峡谷﹒野生的核桃树

净影峡谷﹒净影寺
6月23日在陪嫁妆村吃早餐时,询问房东净影峡谷倒底如何?回答曰:那地方不错,是新修的,路很好走。还有个净影寺,很大,半天可以玩下来。

净影峡谷﹒净影寺门前的水系景观
前有《河南日报》不惜笔墨的的介绍,后有当地百姓的口碑肯定,加上又是顺道,决计到那里去看个端详。当然,最向往的还是看看那沾亲带故的卫河之源倒底是什么样子。

净影峡谷﹒净影盆地
那天上午,游览完峰林峡,就在游客中心附近的小摊上用了午餐。然后驱车前往净影峡谷。虽是盘山道,还算好走。接近核心景区的时候,在景区的收费站买了门票,然后继续前行。顺着山势,逐渐进入一个峡谷盆地。在停车场放好车,开始顺着峡谷内宽阔平坦的公路游览。看得出来,景区内的植被不错,山坡上林木葱郁,绿色满眼。峡谷内,一条水系穿越而过。放眼四望,古桥流水,楼台亭阁,宛如水乡,尽显灵动之气。山谷内,桃园占了很大面积,已有仙桃挂在枝头。看来,这里的造景,是要意取世外桃源之境。可以想象得出,若是农历三月而来,此处定是桃花满谷,蝶飞蜂舞。
净影寺﹒大雄宝殿
后来得知,这片盆地原是古卫河的河道。不知什么时候,古卫河改了道,这里成了一片沃土,吸引了四方的流民在此安家落户,一个村落形成了,它叫净影村。景区开发时,村民们整体迁移到了净影新村。那个新村我们来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穿过桃林,顺着溪水旁的旅游步道前行不远,便是净影寺了。只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坐落在山脚下,很有气势。或许,这寺院如同五台山那些寺院一样,以前应是处皇家寺院。不然,纵然再有银子,那黄色的琉璃瓦,也不会轻易地出现在寺院的房顶上的。

净影寺﹒钟楼
净影寺确实有一番来历。它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或不晚于南北朝时期。据传由佛门武功第一人昙始大师在此处研经习武时草创。这里古称贤谷寺、景净寺,宋以后始名净影寺,历史上又有宝岩寺、金灯寺、金门寺等多种称呼。此处是我国佛教史上的释义高祖、净土宗初祖慧远的出家学法及归骨之地。其后历代多有高僧在此修行。净影寺千百年来多有重修扩建,最盛时曾居僧人二百余人。现存寺院是在清末时修建的基础上,由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在前几年重建的。
净影寺﹒鼓楼
鼓楼下,电影《大脚皇后》剧组正在那里拍戏。问及剧组人员,答曰:这里黄瓦红墙,很适合拍皇宫戏。

净影寺﹒藏经楼
净影寺得名绕不开净影慧远这个历史人物。慧远(公元523年~592年),俗姓李,祖籍甘肃敦煌,山西泽州霍秀人,13岁时出家。在净影寺修行期间,为《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这两种基本净土佛典造注,著述佛门经典《大乘义章》,对中国净土教理的形成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释义高祖”。佛教界将他与天台宗开山祖师智顗和三论宗者吉藏合称为“隋代三大师”。为了区别他与另一位佛教高僧东林寺的慧远,习惯称他为净影慧远。

净影寺﹒千手观音
慧远大师被人称为“护法菩”、“护妙法尊者”。北周宣政年初(公元578年),武帝将谋废佛,殿上僧人百余,唯慧远挺出,不惧鼎镬,与帝抗争。后隐于故土,禅讲不辍。
隋文帝时期,佛、道两家再度复兴。慧远被授洛州沙门都,掌管这一地区的佛教事务。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召六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入京统管天下僧尼,慧远位居六大高僧之首,居兴善寺。隋文帝还于京城南街为慧远置寺,同名净影。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慧远圆寂于净影(贤谷)寺。隋文帝当时曾痛心疾首地说:“吾伤国宝也。”
净影峡谷﹒净影山庄
净影峡谷﹒净影山庄(2)
净影峡谷﹒净影山庄(3)
出净影寺往北左行,是一片环境幽雅的山庄。这里,翠竹流泉,花香四溢,几栋楼宇掩映在山水之间,真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由此看来,电影《大脚皇后》剧组选择在这里拍戏,不仅仅是缘于这里有高大的红墙和殿堂了。这幽静雅致的净影山庄,又何尝不是演员们休息、磨戏的好地方呢?
净影峡谷﹒卫河之源风光

净影峡谷﹒净土之上的小野菊
我没忘了自己是来探寻卫河之源的。我沿着山口往前寻找,终于来到了那条被称之为卫河之源的山溪。哦,这里才是净影峡谷的核心地带啊。只见,峡谷的两侧,高崖危立;一条清溪贯穿其中,它们是从南太行的高山峻岭上无数条更细小的水流汇集而成的。

净影峡谷﹒净影湖
净影峡谷﹒南海观音塑像

净影峡谷﹒南海观音群雕
一道水坝将卫河之源的清流蓄积成了一个人工湖,名曰净影湖。湖水清澈透底,一尘不染。而观音菩萨就屹立在湖中,护佑着众生。

净影峡谷﹒南海观音群雕
(2)

净影峡谷﹒卧佛

净影峡谷﹒端坐着的观音菩萨
净影峡谷﹒祥云上的观音菩萨
与这里的净土净水相辉映的,是一座座雕刻有观音各种法相的佛龛。这里,也因而有了“小龙门”的美称。这些观音,或站、或坐、或卧,慈眉善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净影峡谷﹒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应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一尊佛了。你看,她脚踏祥云,神色平静,右手抱着一个很讨人喜欢的童子,正等着她的信众们祈子、祈福呢。

净影峡谷﹒讲经台
站在净影湖的彼岸,凭栏远眺,可以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阁楼,耸立在湖畔的高坡上,在这卫水之源的峡谷里甚为抢眼。这楼阁是什么时候建的,又是干什么用呢?
净影峡谷﹒近观讲经台
穿过净影湖上的风雨桥,走近细看,方知这里唤作讲经台。它也叫说法台,始建于北周时期,是当年净影慧远讲经说法的地方。王维的好友、唐代诗人祖咏曾为此写了一首《远公经台》:“兰若无人到,真僧出复稀。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涧鼠缘香案,山蝉噪竹扉。世间长不见,宁止暂忘归。”说法台历史上曾屡毁屡修。2003年,当地一家旅游公司在此恢复重建,阁楼高18米,共三层。

净影峡谷﹒弥勒嬉子
拾阶而上,登上了讲经台。鸟瞰眼前的净影湖,微波轻漾,碧绿如玉。碧水中建有一处弥勒嬉子石雕。但见弥勒佛半仰卧于水中,右手护佑着童子,弥勒佛和童子的头部都露出于水面,笑眯眯的,其乐融融,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弥勒嬉子图啊。
净影峡谷﹒龙门(1)
净影峡谷﹒龙门(2)
在讲经台上鸟瞰峡谷山水,另有一番意境。可以清晰地看到,净影湖的水是从一个很狭窄的山涧注入而来的。右侧的崖壁上佛龛甚多,绵延有数百米长。那山涧处是一个跌水,似应有瀑布,但未及前去细观。后来得知,那处山涧,唤作龙门。而龙门之上的溪水又是由何处而来的呢?
净影峡谷﹒笔架峰下湖上桥
这是我此行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有的资料把这段清流叫做云泉河,有的叫做净影河。费了很大劲儿,经历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终于知道了它的确切名字:东大河。它的源头离这里不是太远,就在邻近的陵川县夺火镇。东大河一路穿行在太行峡谷之中,接纳清流无数,最后入大沙河。我们那天上午去过的峰林峡,正是净影峡谷这段清流的下游。卫河是河南省海河流域中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河南省博爱、焦作、武陟、修武、获嘉、辉县、新乡、卫辉、浚县、滑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入河北省大名县,至山东省馆陶县秤钩湾与漳河相会后进入南运河。卫河在河南省境内以上河长286km,流域面积12911平方公里,在新乡县以上叫大沙河。如此看来,净影峡谷中的这段清流,是东大河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卫河之源的一部分。不过,我们讲净影峡谷是卫河之源的时候,不要忘了山西的陵川,那里才是东大河的源头。
净影峡谷﹒宫女峰下古法场
由东大河峡谷上来,来到了渡口附近的古法场。无疑,这里是一个模拟的场景,虽不必当真,但也可从中小窥一下当时的古风。宫女峰下,立有一处木桩,那是官府绑犯人的刑架,前边有一块石头,当是断头台了。而在刑架的旁边,还有一个布告栏,张贴有两张仿古的通缉令。其中一张通缉令是这样写的:“秦通,蜀地人氏,与当地犯持凶伤人至死,已逃至应天府,有见此犯者速告知府衙。应天府令”。或许这是为拍影视剧用的吧,似乎与净影峡谷无关。
净影峡谷﹒通缉令
宫女峰旁边,是比它高一些的皇姑峰。两峰相对,造型奇特,合称双姑峰。双姑峰的传说,至少也有两个版本。扼其要为:皇姑被人掳至此处,怒而自尽,随从宫女也追随而死,化作双峰。其余细节实在无需辨考了。
净影峡谷﹒公路边上小广告
净影峡谷﹒采摘园的主人
在返程的途中,偶然看到有处采摘园就在景区附近的公路旁。此时,天色尚早,遂停下车来,进园采摘。山杏和油桃正是成熟的季节,硕果满园,非常诱人。想吃哪个就摘哪个,不一会儿就摘了很多。园主很热情,虽然我们也花费了一些银两,但这可是现摘的鲜果啊。更何况,那采收时的欢喜心情可不是能够拿一些银子就能度量的。
净影峡谷﹒鲜果诱人
净影峡谷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在整理这篇博文时,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也像偶遇净影峡谷、偶遇采摘园一样,有了不少意外的收获。比如,安阳宝山寺的道凭法师和净影慧远有过交集,慧远还曾在邺城讲法,粉丝甚多。比如偶然发现讲法台附近的说明牌也不能全信,它竟将明代王守仁题庐山东林寺的诗当做为净影寺所题的诗,虽然那首诗放在净影寺里倒也很贴切,但毕竟不是原配啊。那诗云:“远公说法有高台,一垛青莲云外开。台上久无狮子吼,野狐时复听经来。”正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昏。还有,净影峡谷的罗卜据说不错。到底味道如何,日后若能碰上,买一些尝尝再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