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2007-11-14 22:00:48)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人文/历史

分类: 郑韩采风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郑公一号大墓展示厅内景
 
                 新郑有个车马坑 
               
     早听说新郑有个郑国时期的车马坑,然而,种种原因一直未去造访。眼看就要离开新郑了,心想,总不至于日后再买车票专程来一趟吧?于是在今年7月的一个下午,去了一趟这个地方。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大门
    车马坑是个俗名。全称为“郑王陵博物馆”,位于新郑市郑韩故城中南部的遗址上。这里是春秋时期郑国王公、贵族的王陵和墓地。北起金城路,南至后端湾村南地,西至双洎河(古洧水),东到仓城村,占地约34万平方米,分布着3000多座墓葬,23座大型车马坑。那天我去时天气较为闷热,游人很少。这使我得以从容地把博物馆转了一遍,如同专场,倒有几分自在和得意。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郑公一号大墓展示厅外景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郑公一号大墓的中间为郑公,国宝莲鹤方壶即出土于此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郑国贵族墓葬一号车马坑展示厅外景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郑大夫墓葬展示厅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郑国贵族墓葬一号车马坑展示厅内景
 
    30元一张门票。购票后进入馆内,首先参观了郑公一号大墓展示厅。进去是一个大坑,里边全是郑国时期的车马,很是壮观。由此可以想像当初的郑公是何等的威风。郑公一号大墓呈“中”型布局,中间为郑公,周边为陪葬品。国宝莲鹤方壶即出土于此墓,一只在国家博物馆收藏,另一只做为镇馆之宝收藏在河南博物馆。在它的南边,是紧挨着的郑大夫墓葬展示厅;它的左边,是一路相隔的郑国贵族墓葬一号车马坑,里边也有一个大坑,有车22辆,马40余匹,犬一条,是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葬车最多的一个车马坑,大厅墙上周围则是古代车马史的一个图片展览。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地面展示的墓葬群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墓葬、车马坑地上展示区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用色块来区分和展示不同的墓葬和车马坑
 
   在两个展示厅的周围,是一大片墓葬和车马坑群。为了保护好这些文物,有的进行试掘后又复原了,还有很多没有挖掘。这些墓葬群的展示方式很特别,有的是用石块围起来的长方形的绿地,有的则是铺满了瓷质的地砖,并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穴位。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郑风.箨兮》场景图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刻画有《诗经.郑风》典故的文化墙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围墙上的车马队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标有“郑”字的望柱是方形的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围墙上的车马队
 
新郑有个车马坑----郑韩采风(27)
                             馆内景色
    从观赏性来看,这些车马坑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为了提高观赏性,博物馆在营造郑国文化氛围上下了不少工夫,还是有一定特色的。除了两个室内展示厅,还修建了一些文化墙,刻有以《诗经.郑风》为题材的图画,就连围墙的上部和下部也绘有车马图。馆内还营造了一些小园景,绿化得不错,更为博物馆增加了几分生机。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个博物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感兴趣,但对于喜欢历史和书法绘画的朋友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