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考古文化兰亭序乾陵陈景元 |
分类: 人文综述 |
在陕西方面公开发布的众多材料之中,都提到唐代最著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对于唐高宗乾陵位置的选择和定点,是持完全否定和反对态度的,他认为“梁山阴气弥漫,不能选作陵址”,这是很有一点道理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应时动事,陵水经地,地势既定,莫不安所,……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的记载,汉书《艺文志》中,有“相地形二十卷”的记载。“相地者”的工作任务,就是观星望气,看风水,与各种地形、地势打交道,为朝廷工程献计献策。帝王陵墓特别讲究风水,风水和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帝王所居之处称吉地,帝王所葬之地,称吉壤,要得到一块风水宝地,是要千挑万选的。任何工程都要担风险、担责任,不能够出现任何一点的差错,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在《晋书·羊祜传》中,更有“善相墓者,言祜祖墓所在有帝王气”的记载。这里说的“星气”、“王气”,都和陵墓所在地各种“气”有着直接的关系。
围绕乾陵几百平方公里的地区,只有这座高耸的石灰岩的梁山,孤身寂寞地屹立在低矮的平川之上,成为一处名符其实的制高点。谁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天上下的雨,落到梁山,而梁山上的水,都要渗到岩缝中,岩洞中积满水后,还要潜入山下岩层中,所以乾陵附近就有泉水涌出来。这就让官方公布的《乾县规划说明》中的“乾陵脚下地热水和矿泉水资源丰富”的关键性材料,真正找到它的源头了。这里所说的“地热水”资源,又与梁山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热库,热能以地下水为介质,经常向外进行释放。于是在山上就形成一些“冒气洞”,当洞外的温度很低,尤其是在冬春两季,从洞中不断冒出的水气,使得山上雾色弥漫,在广西百色乐业大石围和浙江慈溪市达蓬山,就有非常典型的“冒气洞”。其实,在乾陵也有类似从“冒气洞”冒出水雾的现象,这在《陕西通志》、《乾县新志》、《乾州志稿》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比如:在《乾县新志·事类志》上,有“乾陵绝顶,桀石赑屭,古苔斑斓,以足践之,空空作甕声,石上小穴无数,大如拳,天欲雨,云气滃郁,从穴中出,若擗絮然”的记载。在《乾州志稿·别录卷》上,也有“乾陵绝顶,桀石赑屭,石上小穴数十,大如钱,天欲雨,云气滃郁,从穴中出,若擗絮然,土人曰,陵戴帽矣,则备笠蓑”的记载。由此可见:在梁山山上的石灰岩地带,有的地下石洞相通,用脚重重一蹬,竟能发出甕甕之声;有的岩面之上,孔穴无数,大的如拳头,小的如铜钱,大雨来临前夕,穴口冒出絮状水气,形成一个云雾大帽。《陕西通志》中,记载着“山上有云,必有雨,人以为候”。咸阳有“棉花云,雨快临;乾陵戴帽,大雨就到”的气象谚语;而“乾陵戴帽”则是著名的“乾县八景”之首,天将雨时,云缠雾绕,充满着阴沉的色彩。无数事实说明,梁山上面的洞穴、裂隙很多,乾陵地宫一直处于这种“气”的重重包围之中。
历朝历代都将水患当作陵墓建设成败的首要问题,所以在选址工作之中,都非常重视有无水的侵扰问题。比如:南京江宁的南唐二陵就是李昪和李璟的陵墓,工程完工后,墓室的渗水现象十分严重;而明代的孝宗皇帝,去世后匆忙选择陵址,在地宫竣工后不久,发现涌水不止,大臣们建议立即将陵墓地宫“易地”重建;当清代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建造完毕之后,地宫也出现了严重的进水现象,而当时负责陵寝工程的工部右侍郎三和等人竟说不清涌水来自何处,最后是整个地宫都被水淹没;另一座耗用七年时间修建的遵化清东陵道光陵寝,也出现地宫渗水现象,使一大批跟陵寝工程有关的官员,受到发配、罚俸、革职的处罚,最后迫使道光皇帝,下令拆废东陵宝华峪的陵寝,又重新在易县清西陵龙泉峪建造慕陵。如果要追究原因,都是在选择陵址时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要真正做到“入土为安”,就要采取最可靠、最有效的隔绝措施。如果让“水和水气”不断地侵入墓室,这种墓葬便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几千年来的中国,在墓葬与“水和水气”必须进行隔绝的问题上,一直是有清醒认识的,也是给予高度重视的。无论什么人在建造陵墓时,要保证在墓室底部,不能够碰到各种水害,即使选择一块高地、或者山地进行埋葬,在墓室的四周,仍然还要采取严格的防水措施,使“水和水气”不能直接、间接地渗入其中。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薄葬篇》之中,早就提醒和告诫过人们:“葬之黄泉之下,非人所居。……救漏防者,悉塞其穴,则水泄绝;穴不悉塞,水有所漏,漏则水为患。”它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堵住所有的孔穴,那么造成水患的现象,实在是难以避免的。更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地下墓室的“水和水气”,简直是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有的要到工程结束后,通过逐渐聚积才能够形成水害。
过去所有研究乾陵地宫的材料,绝大多数都出自于陕西一些人随心所欲的想象、臆断和虚构。而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从“逆向”的角度,以施工技术为切入点,前去挑毛病、找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就使人误以为所有这些,都是官方唯一认可的观点,进而使它们变成一种戏说乾陵的道具,就这样乾陵的真相被模糊、被掩盖起来了。幸运的是,现在有陈景元从建筑学角度出来一点拨,以地宫凿石工效为突破口,使得乾陵工程毫无遮挡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唐高宗、武则天生前没有“预修”过陵墓,更没有时间建造像昭陵那样的地宫,就连梁山上的陵址,也是匆匆忙忙凭脑袋拍板决定下来,没有做过任何“营陵地”、或者“相地”的前期工作,对于梁山喀斯特地形,岩石裂隙渗水,根本没有给予起码的重视。可想而知,只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开凿的山洞,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密闭的不透气、不透水的,埋进王羲之《兰亭序》而不会腐烂的地宫?
此文其实是《陕西乾陵的考古闹剧》(13万字)书稿的“尾声”部分,
下面再附上《陕西乾陵的考古闹剧》书稿目录,有感兴趣的可来联系。
导
第一章:乾陵争论的起因……………………………………………………………007
乾陵争当“世界第九奇迹”…………………………………………………………009
“世界奇迹”不是自封的……………………………………………………………012
当代文人笔下的乾陵形象……………………………………………………………015
特殊年代中的第三只眼睛……………………………………………………………019
有人说乾陵实在大得惊人……………………………………………………………022
考古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026
第二章:乾陵珍宝的考证……………………………………………………………030
乾陵藏宝的谎言被戳穿了……………………………………………………………032
再次刮起发掘乾陵的呼声……………………………………………………………035
郭沫若牵涉一场学术官司……………………………………………………………039
隶书的《兰亭序》在哪里?…………………………………………………………042
王羲之真迹已被温韬盗出……………………………………………………………046
《兰亭序》最后的落脚点……………………………………………………………050
第三章:乾陵考古的流言……………………………………………………………054
谁说乾陵中埋葬两个皇帝?…………………………………………………………056
历代预修帝陵的财政开支……………………………………………………………059
全国三分之一税赋的用途……………………………………………………………062
什么是“营陵地”的工作……………………………………………………………066
唐高宗乾陵选址的突发性……………………………………………………………069
乾陵真的是无比坚固的吗?…………………………………………………………073
第四章:乾陵工程的是非……………………………………………………………077
乾陵地宫施工工期太短了……………………………………………………………079
是谁卡住乾陵地宫的规模……………………………………………………………082
乾陵地宫容积是非常小的……………………………………………………………085
凿石陵墓的对比材料很多……………………………………………………………089
乾陵地宫有扩大的可能吗?…………………………………………………………092
温韬为何找不到乾陵地宫……………………………………………………………096
第五章:挖掘乾陵的闹剧……………………………………………………………100
山寨乾陵地宫建造起来了……………………………………………………………102
乾陵陪葬墓岂能滥竽充数……………………………………………………………105
唐代的陪葬制度非常严格……………………………………………………………108
宋朝修复过唐代的帝王陵……………………………………………………………112
石兴邦成为舆论的活靶子……………………………………………………………115
这是天衣无缝的发掘方案?…………………………………………………………119
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