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景元
陈景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33
  • 关注人气:8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挖开乾陵能看到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吗?

(2015-03-23 09:22:57)
标签:

人文/考古

文化

兰亭序

乾陵

陈景元

分类: 人文综述

 

挖开乾陵能看到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吗?
    1965年6月,郭沫若先生以南京出土东晋王兴之、谢鲲等墓志均是隶书为由,断定世人看到的所有行书写成的《兰亭序》,统统不是王羲之本人的手迹。江苏文史馆高二适,却认为《兰亭序》是行书,是行书之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都学王帖,唐太宗本人酷爱王的书法,没有理由否定他们的鉴别能力,于是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文章,要与郭沫若进行学术辩论。高文坚持《兰亭序》确实出于王羲之手笔,并非后人伪作。后来毛泽东知道此事后,亲自致信郭沫若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提倡学术争鸣。郭沫若一直认为《兰亭序》葬在乾陵地宫之中,于是就不断上书中央,要求正式发掘乾陵地宫,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王羲之以隶书写成的真迹。但是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千三百年来流传于世的王羲之《兰亭序》的所有作品,无一不是行书之作,要指望在乾陵地宫得到隶书的《兰亭序》,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挖开乾陵能看到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吗?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自己的昭陵建成之前,遵照长孙皇后生前“要俭薄,不埋金玉,因山而葬,不需起坟”的遗言,而在九嵕山顶为她建造起来的一个地宫。由于建造的时间很短,工程显得很简陋,墓门入口处很狭窄,墓壁很粗糙,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被凿开的石壁上,岩体上满布纵横的裂隙,长孙皇后葬于此处,其实是难以阻挡风雨袭击的,如果在这里真的陪葬其它的物品,必然也要遭到严重的毁坏。等到再过十三年时间之后,那座规模巨大的昭陵主体工程----地宫完成之时,从这里运走的长孙皇后的遗骸,不知道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了?唐高宗在生前未修陵墓,从去世到入葬乾陵,不足八个月时间。显然乾陵地宫不能和昭陵地宫比拟,但是它和长孙皇后的地宫有很大可比性:长孙皇后的地宫很小,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小山洞。由于施工工期太短,乾陵地宫的实际情况,何尝也不是如此,甚至很有可能比长孙皇后的地宫,都还远远不如。

 

在陕西方面公开发布的众多材料之中,都提到唐代最著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对于唐高宗乾陵位置的选择和定点,是持完全否定和反对态度的,他认为“梁山阴气弥漫,不能选作陵址”,这是很有一点道理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应时动事,陵水经地,地势既定,莫不安所,……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的记载,汉书《艺文志》中,有“相地形二十卷”的记载。“相地者”的工作任务,就是观星望气,看风水,与各种地形、地势打交道,为朝廷工程献计献策。帝王陵墓特别讲究风水,风水和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帝王所居之处称吉地,帝王所葬之地,称吉壤,要得到一块风水宝地,是要千挑万选的。任何工程都要担风险、担责任,不能够出现任何一点的差错,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在《晋书·羊祜传》中,更有“善相墓者,言祜祖墓所在有帝王气”的记载。这里说的“星气”、“王气”,都和陵墓所在地各种“气”有着直接的关系。

 

    乾陵的水患很严重,很多人忌讳谈论这个问题。但石兴邦先生说过“乾陵墓道开凿于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裸露的山体中,岩层倾角达47度,地表流水,非常容易沿着这种结构,向下渗透和迁移,会引起地宫潮湿、积水,因而造成地宫文物的腐蚀和劣化;地宫所处的地质结构不稳定,石块极易崩塌,遇到地震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乾陵的所在地,历史上发生多次地震,最大震级7级;随着环境质量不断降低,已有污染空气和地表水进入地宫”这样的话。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既然考古学泰斗都说乾陵梁山及其地宫,存在着这么多的地质隐患,存在着这么多对地宫文物必然造成巨大的破坏因素,而所有这一些实际存在的严重威胁,已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在这种人力无法抗拒的情况下,谁能指望在打开乾陵地宫的时候,人们见到的所有文物,都是没有受到水患侵扰的,一见到光线是不会变色的,一接触新鲜空气也保证绝对不会有损害的?

 

    很多人的家里都有藏书,它们经过几十年的存放之后,大多都会变霉、变黄、变脆,图书馆、博物馆中保管的书刊、文献、字画等纸质的物品,因为其材质的关系,也都很难保存得非常完好。为了妥善保存这一些珍贵的藏品,人们都在尝试着各种办法:有的是建造恒温、恒湿的馆舍;有的是借助于脱酸技术,减缓纸张的脆化进程;有的是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存,使其便于研究者查阅,而不必动用原件。当然人们最头痛、最棘手的,还是纸质物品的自然老化问题,由于它的年亊已高,难以摆脱自然脆化的命运,最后会变得“弱不禁风”。当前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在已经拥有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条件下,对于有价值的纸质资料,姑且都要小心翼翼地采取保护措施,然而对于古代纸质的文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尤其对于乾陵的地宫而言,如果里面真的埋有大量文物,它们经过千百年来的煎熬,要能够安然地保存到当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纸质文物的自然老化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这一个变化过程之中,再加上各种人为因素和环境恶化的双重摧残,对于地下文物的破坏作用,就会突然被严重地强化和加速起来。人们任何细微的疏忽和不慎,都会导致地下文物造成永久性的毁坏。对于乾陵地宫而言,各种人为破坏性的活动,早就已经存在了:黄巢来挖过了,温韬来挖过了,孙连仲来挖过了,几十万人马上来,将梁山几乎翻了一个底朝天,动静不能说不大,不管怎么样,梁山的地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比如:他们为了找到乾陵的墓口,在梁山上不知挖了多少条横向深沟,地宫虽然没有挖到,遍地的深沟、深坑,都成了聚集雨水的积水坑,加上梁山山体本身,属于“有山必有穴”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形,凡是在地表面泾流的雨水,几乎全部都要下渗到岩石的纵横缝隙,并且直接进入地宫之中。从这个角度去看,说在当年被开凿出来的乾陵地宫,早就已经积满了水,那是一点点都不过分的。

  

围绕乾陵几百平方公里的地区,只有这座高耸的石灰岩的梁山,孤身寂寞地屹立在低矮的平川之上,成为一处名符其实的制高点。谁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天上下的雨,落到梁山,而梁山上的水,都要渗到岩缝中,岩洞中积满水后,还要潜入山下岩层中,所以乾陵附近就有泉水涌出来。这就让官方公布的《乾县规划说明》中的“乾陵脚下地热水和矿泉水资源丰富”的关键性材料,真正找到它的源头了。这里所说的“地热水”资源,又与梁山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热库,热能以地下水为介质,经常向外进行释放。于是在山上就形成一些“冒气洞”,当洞外的温度很低,尤其是在冬春两季,从洞中不断冒出的水气,使得山上雾色弥漫,在广西百色乐业大石围和浙江慈溪市达蓬山,就有非常典型的“冒气洞”。其实,在乾陵也有类似从“冒气洞”冒出水雾的现象,这在《陕西通志》、《乾县新志》、《乾州志稿》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比如:在《乾县新志·事类志》上,有“乾陵绝顶,桀石赑屭,古苔斑斓,以足践之,空空作甕声,石上小穴无数,大如拳,天欲雨,云气滃郁,从穴中出,若擗絮然”的记载。在《乾州志稿·别录卷》上,也有“乾陵绝顶,桀石赑屭,石上小穴数十,大如钱,天欲雨,云气滃郁,从穴中出,若擗絮然,土人曰,陵戴帽矣,则备笠蓑”的记载。由此可见:在梁山山上的石灰岩地带,有的地下石洞相通,用脚重重一蹬,竟能发出甕甕之声;有的岩面之上,孔穴无数,大的如拳头,小的如铜钱,大雨来临前夕,穴口冒出絮状水气,形成一个云雾大帽。《陕西通志》中,记载着“山上有云,必有雨,人以为候”。咸阳有“棉花云,雨快临;乾陵戴帽,大雨就到”的气象谚语;而“乾陵戴帽”则是著名的“乾县八景”之首,天将雨时,云缠雾绕,充满着阴沉的色彩。无数事实说明,梁山上面的洞穴、裂隙很多,乾陵地宫一直处于这种“气”的重重包围之中。

  

历朝历代都将水患当作陵墓建设成败的首要问题,所以在选址工作之中,都非常重视有无水的侵扰问题。比如:南京江宁的南唐二陵就是李昪和李璟的陵墓,工程完工后,墓室的渗水现象十分严重;而明代的孝宗皇帝,去世后匆忙选择陵址,在地宫竣工后不久,发现涌水不止,大臣们建议立即将陵墓地宫“易地”重建;当清代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建造完毕之后,地宫也出现了严重的进水现象,而当时负责陵寝工程的工部右侍郎三和等人竟说不清涌水来自何处,最后是整个地宫都被水淹没;另一座耗用七年时间修建的遵化清东陵道光陵寝,也出现地宫渗水现象,使一大批跟陵寝工程有关的官员,受到发配、罚俸、革职的处罚,最后迫使道光皇帝,下令拆废东陵宝华峪的陵寝,又重新在易县清西陵龙泉峪建造慕陵。如果要追究原因,都是在选择陵址时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要真正做到“入土为安”,就要采取最可靠、最有效的隔绝措施。如果让“水和水气”不断地侵入墓室,这种墓葬便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几千年来的中国,在墓葬与“水和水气”必须进行隔绝的问题上,一直是有清醒认识的,也是给予高度重视的。无论什么人在建造陵墓时,要保证在墓室底部,不能够碰到各种水害,即使选择一块高地、或者山地进行埋葬,在墓室的四周,仍然还要采取严格的防水措施,使“水和水气”不能直接、间接地渗入其中。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薄葬篇》之中,早就提醒和告诫过人们:“葬之黄泉之下,非人所居。……救漏防者,悉塞其穴,则水泄绝;穴不悉塞,水有所漏,漏则水为患。”它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堵住所有的孔穴,那么造成水患的现象,实在是难以避免的。更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地下墓室的“水和水气”,简直是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有的要到工程结束后,通过逐渐聚积才能够形成水害。

 

过去所有研究乾陵地宫的材料,绝大多数都出自于陕西一些人随心所欲的想象、臆断和虚构。而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从“逆向”的角度,以施工技术为切入点,前去挑毛病、找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就使人误以为所有这些,都是官方唯一认可的观点,进而使它们变成一种戏说乾陵的道具,就这样乾陵的真相被模糊、被掩盖起来了。幸运的是,现在有陈景元从建筑学角度出来一点拨,以地宫凿石工效为突破口,使得乾陵工程毫无遮挡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唐高宗、武则天生前没有“预修”过陵墓,更没有时间建造像昭陵那样的地宫,就连梁山上的陵址,也是匆匆忙忙凭脑袋拍板决定下来,没有做过任何“营陵地”、或者“相地”的前期工作,对于梁山喀斯特地形,岩石裂隙渗水,根本没有给予起码的重视。可想而知,只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开凿的山洞,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密闭的不透气、不透水的,埋进王羲之《兰亭序》而不会腐烂的地宫?

 

 

                                                  2015年4月14日修改稿

 

 

 

此文其实是《陕西乾陵的考古闹剧13万字)书稿的“尾声”部分,

下面再附上《陕西乾陵的考古闹剧》书稿目录,有感兴趣的可来联系。

 

导   言 …………………………………………………………………………………003

第一章:乾陵争论的起因……………………………………………………………007

乾陵争当“世界第九奇迹”…………………………………………………………009

“世界奇迹”不是自封的……………………………………………………………012

当代文人笔下的乾陵形象……………………………………………………………015

特殊年代中的第三只眼睛……………………………………………………………019

有人说乾陵实在大得惊人……………………………………………………………022

考古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026

第二章:乾陵珍宝的考证……………………………………………………………030

乾陵藏宝的谎言被戳穿了……………………………………………………………032

再次刮起发掘乾陵的呼声……………………………………………………………035

郭沫若牵涉一场学术官司……………………………………………………………039

隶书的《兰亭序》在哪里?…………………………………………………………042

王羲之真迹已被温韬盗出……………………………………………………………046

《兰亭序》最后的落脚点……………………………………………………………050

第三章:乾陵考古的流言……………………………………………………………054

谁说乾陵中埋葬两个皇帝?…………………………………………………………056

历代预修帝陵的财政开支……………………………………………………………059

全国三分之一税赋的用途……………………………………………………………062

什么是“营陵地”的工作……………………………………………………………066

唐高宗乾陵选址的突发性……………………………………………………………069

乾陵真的是无比坚固的吗?…………………………………………………………073

第四章:乾陵工程的是非……………………………………………………………077

乾陵地宫施工工期太短了……………………………………………………………079

是谁卡住乾陵地宫的规模……………………………………………………………082

乾陵地宫容积是非常小的……………………………………………………………085

凿石陵墓的对比材料很多……………………………………………………………089

乾陵地宫有扩大的可能吗?…………………………………………………………092

温韬为何找不到乾陵地宫……………………………………………………………096

第五章:挖掘乾陵的闹剧……………………………………………………………100

山寨乾陵地宫建造起来了……………………………………………………………102

乾陵陪葬墓岂能滥竽充数……………………………………………………………105

唐代的陪葬制度非常严格……………………………………………………………108

宋朝修复过唐代的帝王陵……………………………………………………………112

石兴邦成为舆论的活靶子……………………………………………………………115

这是天衣无缝的发掘方案?…………………………………………………………119

尾     …………………………………………………………………………………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