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生前并没有为自己预修过陵墓,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在秦汉时期任何一个帝王,除了选择“因山为陵”以钢锥铁凿方式,从整体山岩中凿出狭小空间作为地宫之外,凡是要在土质深厚的地区,以大开挖方式建造的地宫,都不能超越秦汉时期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许可的物质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想,都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秦始皇的先祖比如秦景公等人的陵墓地宫,都是“黄腸题凑”的,两汉时期的帝王陵墓,除汉文帝“依山为陵”外,全部是“黄腸题凑”的。所以“黄腸题凑”的地宫,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是地宫建筑技术唯一具有的结构方法。秦始皇身处这个历史时期,他的陵墓地宫建筑,无论如何也跳不出这个建筑技术划定的大框框。而这一种“黄腸题凑”的地宫,是根本不需要在生前“预修”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应该说,古代人墓葬总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时代越早越简单,陪葬品越少,墓室也越简陋;时代越晚越复杂,陪葬品越多,墓室也越讲究。首先,远古时期的墓葬,本身是异常简易的。《易·系辞下》里面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原始人住在洞里,生活于荒郊,人死了之后,常常弃之于野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壑”的记载,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然而,尸体不葬,其臭难闻,甚至引起瘟疫,随着挖土工具的出现,以土坑入葬的习俗,就应运而生。当有了木工、石工技术之后,棺椁的应用成为现实,墓葬条件不断改善。到了商周的时期,竖穴土坑墓,成为一种主流的墓葬方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在王室贵族墓室中出现了“黄肠题凑”的结构,这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墓葬,是最新建筑技术的应用结果。
地下墓室的“黄肠题凑”,听起来让人感到别扭,一般的人从字面上,很难弄清它的真实含义。那么“黄肠题凑”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与这个时期的墓室结构,到底一种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为什么说它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墓葬制度呢?情况原来是这样的:古代原始的墙,是在地下挖个坑,以火烧办法,使坑壁坚硬,将它作为墙体;地上的墙常常以土夯成,将它围成一圈作为墙体。当这种结构移入土坑墓中,上部封土加压之后,一压就垮,不能形成墓室之内的有效空间。怎么办?当地面宫殿建筑技术逐步成熟之后,木材加工工具日臻完善,就有条件将一些技术和材料用于墓葬之中。人们的办法是,将上等的木头,按相同的截面和长度,加工成方形的构件,如同当今建筑物上的大型砌块,将它们垒成墙体,在墙与墙之间盖上横木,这就形成压不塌的墓室了。
由于木质砌块尺寸相同,所以地下宫殿的墙体,能垒得很整齐,墓室高度能大致相同,也能在地下形成不同用途的空间。横木上面铺以蓆垫,然后堆以一层层木炭和膏泥,使墓室密封,最后将土坑填平夯实,有的还在地面堆起一座小山。有关“黄肠题凑”的史料记载非常多。比如:《汉书·霍光传注》就明确记载说:“以柏木黄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在《礼记·檀弓上》也说到“题凑,其方盖一尺。”《疏》注,“椁材,並皆从下累至上,始为题凑。凑,向也,言木之头相向而作四阿也。”在《吴越春秋》一书中,也有“文石为椁,题凑为中”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在秦始皇的丞相吕不韦撰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也有“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的文字记载,说明了“黄肠题凑”的墓葬在秦国也是盛行的。
从正式公布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陕西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墓内棺椁完整,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其中就有以柏木砌成椁室的“黄肠题凑”。据《史记·优孟列传》记载,在楚庄王时就有“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幼负土”的墓葬制度。袁仲一近年来,也向外界发表谈话,说在骊山西麓的秦国国君秦昭王陵的陵墓中,也确实采用“黄肠题凑”这种做法。袁仲一自己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也说过“秦始皇的棺椁是木质的,并有‘黄肠题凑’。”到了汉代,有关“黄肠题凑”的记载更多了。比如在《汉仪注》里面,就明确记载着“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椁,柏黄肠题凑”。这里所谓的“天子明中”,指的就是当时帝王陵墓建设中,位于封土以下的“地宫”建筑。
《汉仪注》中记载的汉代皇帝陵墓“明中”,也就是地宫部分建筑的尺寸和做法,这是一个有关帝王陵建设中的最罕见、最具体、最准确、最真实的技术挡案资料。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汉代帝陵地宫建设,不是想怎么搞就怎么搞的,不是想搞多大就能搞多大的。按照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地宫的高度尺寸,采取一丈二尺四寸,地宫的平面尺寸采取二丈见方,根据这些尺寸,用“柏木”垒成“黄肠题凑”的墓室,已经是墓室结构的最大规模了。一旦“黄肠题凑”建造完毕,等到帝王入葬之后,再由朝廷任命的“复土大将军”,回填土圹,如果再增加封土高度,形成一座小山,这就是汉代帝王陵墓的外部形象。“黄肠题凑”除天子及诸侯之外,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采用的,用这一个标准可以去衡量,当代发掘的许多墓葬,是不是属于秦汉时期的王侯墓葬。
这种“黄肠题凑”虽然是王侯特有的墓葬制度,其他的权贵们如霍光、董贤等人,只有得到帝王的恩准之后,也是能够采用的。比如《汉书·霍光传》中,就有“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一具”的记载;《汉书·董贤传》中,也有汉哀帝“令将作(大匠)为贤起冢塋义陵旁,刚柏题凑”的记载。实际上,汉代王侯遗留至今的“黄肠题凑”就很多。比如:北京大葆台的西汉墓、石景山区的老山汉墓,河北定县定县的汉墓、安徽六安双墩的汉墓、江苏高邮的天山汉墓、长沙象鼻嘴的汉墓等,都能够看到“黄肠题凑”实物的存在。无论在文献的记载上,还是考古发掘的材料中,都充分说明了“黄肠题凑”确实是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存在于古代墓葬中的一种最高等级的工程做法了,正处于这个历史时期内的秦始皇陵,没有任何的理由置身其外。
建造这种“黄肠题凑”的墓室,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其实,要开挖一个竖穴,垒起众多的“黄腸木”,本身並不是一种复杂、艰难的工程技术问题。不论土方量多大,只要有足够的人力,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完成;垒砌“黄肠题凑”所需的物资,由于秦汉时期历年都为大规模宫殿建设储备的木料,将其临时调拨过来也不是困难的事情,其它需要大量的随葬器物,可以从秦汉宫廷原有的珍宝中选择使用,所以从地宫工程施工建设的角度看,建造这样一个最高等级的“黄肠题凑”,并不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礼记·王制》里面说:“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礼器》里面也:“天子崩,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可见天子的地宫,只要用七个月时间,就能够大功告成。
《荀子·礼论》里面也有“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足容事,事足以容成”的记载。从去世直到入葬,这七个月的“殡期”,正是土方开挖,垒砌“黄腸题凑”,内部整修的总工期。这是后事的核心部分,根本就不需要生前进行“预修”。为什么在大敞开的竖穴土圹中,进行“黄腸题凑”的地宫建造时,不需要在生前“预修”呢?回答是:帝王“驾崩”的时间,是很难准确预计的,如果帝王即位后,立即开始“预修”地宫,一旦当政几十年不死,经过风雨侵袭,漫进水流,等到最后要派上用场,要将土圹中的水全部抽干,就非常困难了,那时根本没有抽水的设备,而要让这么一块潮湿之地,去作为帝王的阴宅,正是历代帝王最忌讳的事情。请不要忘记,汉成帝在骊山北麓选择的昌陵,不就是因为地宫的位置,过于潮湿而最后被迫放弃的吗?
这种仅仅需要七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建成的“黄肠题凑”的地宫,根本就没有必要在几十年前就将它“预修”起来,任何一个有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这么去想,更不会这么去做,因为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蠢事。有人或许会问:难道帝王死后,只有过了七个月才能入葬吗?难道汉代帝王陵墓中的“黄腸题凑”,都不是在生前“预修”起来的吗?汉惠帝、景帝、武帝、宣帝等,都有在生前“预修”陵墓的记载,难道《史记》和《汉书》上的这些史料记载,都不是真实可靠、甚至是错误的吗?要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就非要对汉代帝王陵墓的“预修”全过程,进行一番深入分析研究不可。其实,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在生前,都没有“预修”陵墓的记载。如文帝驾崩之后,才下令近县卒万六千人、内史卒万五千人,去搞“因山为陵”的、十分简朴的霸陵地宫。
汉代帝王“预修”陵墓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所谓的“预修”陵墓过程中,到底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呢?根据《汉书》记载,汉景帝是在即位的第五年,下令建立一个叫阳陵的城邑,半年后召郡国募民众迁居此处,每户赐钱二十万;再过七年,在陵上开始修建德阳庙;又过五年,景帝去世。武帝、安帝年间,阳陵发生三场大火。可见汉景帝的阳陵,在地面上是有庞大木结构宫殿建筑的。汉武帝“预修”陵墓的事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在班固的《汉书》中,仅仅记载了汉武帝二年,开始设置一个叫茂陵的城邑,过十二年之后,向郡国召募了十万民众,迁入到茂陵邑,再过三十一年,又向茂陵城邑迁入各地的富商。而与建造汉武帝陵墓的情况,也是没有半个字的提及。应该说他们“预修”陵墓的史料,是很不确切的。
社会上的那一种“汉武帝的茂陵造了五十三年”的流行说法,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竟然找不到一点影子,在班固的《汉书》中,也只有汉武帝设置茂陵邑的记载,陵邑设置几十年之后,才不断迁入居民和商贾,这难道就意味着汉武帝本人的陵墓工程,是一直在进行的吗?从这一个角度来看,要说汉武帝“预修”了茂陵的地宫,也不过是后人的一种无根无据的联想和推测罢了。汉代帝王陵墓的地宫,“占地一顷,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每边长二丈”。秦汉一尺,折合现在尺寸,只有0.23米,所以汉代帝王陵墓竖穴土圹占地一顷,深13×2.3=29.9(米),墓室平面为4.6×4.6=21.16(平方米),容积为21.16×3.9=82.52(立方米)。就这么一点工程量,难道非要由汉代帝王们,在生前几十年就去“预修”不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