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景元
陈景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33
  • 关注人气:8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俑宣言》连载(16);本本主义的虚伪本质

(2011-06-05 18:17:00)
标签:

人文/考古

文化

陈景元

秦俑宣言

专著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什么叫“本本主义”,本本主义就是教条主义,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不能去怀疑,不能去否定和推翻。有人经常在讨论问题、或者在学术上发生争论时,开口闭口就是“拿本本来”。这“本本”就是书本,就是书上的文字材料。为什么要反对本本主义,中国“本本”实在是太多,人们有时很难分清哪些是文学创作,哪些是史料记载,如果将古人的文学构思和神话的故事,都一律视为历史资料的话,那就要是非不分,大害世人,就要令人肉颤了。汉代王充的一生,是中国“不唯上、不唯书”的典范,他在《问孔篇》、《刺孟篇》之中,公开反对把儒学名著,当作圣经加以膜拜,他指出:“圣贤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他又对圣贤之书,进行鞭挞:“案圣贤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知也。”

 

   在王充的名著《论衡》中,说到一件值得人们深思的事情:春秋时期的宋国,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说,一位叫丁公的富贵人士,在家打井中竟然发现了一个活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全国上下,都知道丁家的这件怪事。宋国国君得报之后,立即到丁府进行察看,才弄清了事实的真相原来是:宋国人丁某,在自家院子里开凿一口水井,从而节省了一个专门为自家去远处挑水的劳动力,他事后对别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没有完全明白他说话的本意,结果传来传去,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个活人来。《论衡·书虚篇》原文是:“宋丁公者,宋人也。未凿井时,常有寄汲计之,日去一人作,自凿井后,不复寄汲计之,日得一人之作,故曰‘宋丁公凿井得一人’,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穿土凿井,无为得人。”

 

   其实这一个故事,早就已经传到秦国来了。在《吕氏春秋·察传》之中,对此也有精辟的评论:“夫得言不可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还好这个传遍全国的奇闻,在国君亲自干预下,得得了澄清,还原了真相,否则将“丁公凿井得一人”的话,写进春秋时期的一本传世之书之中,进而到处传播的话,白的真要变成黑的,黑的真要变成白的了。这里要说的是,不要以为类似“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怪事,从此就完全绝迹了,不会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不会写入名人著作中去了。

 

   有些类似的怪异之事,竟然还在秦俑馆中流传着。根据古代名著《三辅故事》一书的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了出来,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过了几百年之后,到三国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张善,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于秦始皇陵。这个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呢?秦俑馆研究室主任张文立先生,在其学术著作《秦始皇帝陵》一书中,说“这虽然是一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能够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之后,秦代的工匠能制造能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

 

   春秋时期的宋国,真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不仅全国都认曾经相信“丁氏穿井得一人”,是真实的,后来又传出了鲁班师爷,竟然造出了“能飞的木雁”。为此,让秦俑馆的学术权威张文立先生,认为在秦始皇陵的地下地宫之中,存在一种会飞的金雁,也是可信的。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还有:春秋时期“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传到国君耳中,国君进行了调查,判定此消息有假,很快就向全国作了纠正;相反,当代秦俑馆的考古学家,却认为春秋的鲁班,既然能造会飞的木雁,秦代的工匠能造会飞的金雁,当然也是可信的。难道张文立先生不是谈论秦始皇陵的考古问题,而是在编造秦始皇陵的神话故事?难道真的不清楚,一个金属物体在地宫中不停飞翔,是需要安装永久性机械动力的吗?也不去想想得出“秦代工匠能造会飞金雁”说法是多么的自欺欺人。

 

   司马迁《史记》中说的许多话,人们如果去认真地推敲起来,问题也是很多的,比如司马迁说“秦始皇一即位就修建陵墓”、秦始皇陵内地有无数“宫观”这些话的本意如何,就值得人们重新进行分析和研究。比如,《史记》中说,秦始皇即位后,立即进行大规模的陵墓建设,如果这是指秦始皇为自己“预修”陵墓,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这是指给他先祖建造陵墓,则又完全是正确的。这是为什么呢?人们知道,以前秦国的国君,一直没有“预修”陵墓的传统,所以国君去世之后,新即位的国君,必须立即着手建造陵墓,办理包括先王陵墓在内的一切后事,是新君即位之后,必须全力进行的一项工程建设。因为时间不等人,时间拖得久了,尸体的防腐工作,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以最快的速度让先王“入土为安”,是一项最重要、最紧迫、最不能耽误的工程。

 

   秦王赢政即位之时,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他与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昭王等“国君”的等级和地位,实际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如果真有国君即位,立即就要“预修”陵墓的话,那么他们的墓葬等级应当都是类似的。如果赢政即位后,就要规划建设“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陵园,需要三十多年时间进行陵墓建设的话,那么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昭王等“国君”各自的陵园面积和建设时间,都应该处于一个同等的水平之上。赢政即位二十六年后,才由诸侯国的秦王,晋升为秦王朝的皇帝,才能享受帝王的特权。在此之前,一切都要按周朝的诸侯能享受的礼仪制度去办。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昭王等人生前没有“预修”陵墓,所以嬴政也不能任意为自己“预修”陵墓。所以他的父亲死了之后,建造父亲陵墓的重任,只能由他来承担了。

 

   一个诸侯国君的陵墓,需要建造多长的时间?如果认为秦始皇陵建造时间非三十八年不可的话,那么作为诸侯国国君的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秦昭王等人的陵墓,至少也应该有二十年才对啊!看来,秦王赢政即位后的二十年内,都要派几万、甚至十几万人,在父亲的陵墓上干活的。父亲只当了三年的国君,祖父秦孝文王在秦昭王死后,只当了三天的国君,所以除了父亲的陵墓之外,祖父秦孝文王的陵墓,尊祖父秦昭王的陵墓,都要由才即位的秦王赢政的手上来完成。赢政即位不久,祖母夏太后、华阳太后和自己的生母,先后又去世了,这么多先祖的陵墓,都是要由赢政去建造的啊!这难道都不是摆在赢政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啊。人们要知道,这一些人陵墓的建设规模,也都是很大的,都要耗费朝廷很大财力和物力的,是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建造完成的。

 

   人们从“茅焦说太后” 故事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个大孝子,任何“以孝为本”的后辈和后人,哪里有置先祖和先人的丧葬不闻不问,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去建造自己陵墓的?其实,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皇帝在位,几乎年年都有建造陵墓的繁重任务。帝王本身就妻妾成群,有三宫六苑和七十二嫔妃,上面有太祖、太皇,皇伯、皇叔,国舅、国戚的主脉、支脉;下有皇兄、皇弟,皇子、皇女,皇侄、皇孙的支系。如果封有王位的,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又都有自己的七姑八舅、三侄六甥和公主驸马。自然形成王室庞大而复杂的根须体系,如此繁衍扩大,形成一种燎原之势。这么一个庞大的王族体系的成员去世之后,一个个都要按照礼制建造陵墓。可以说,在秦始皇当政的几十年时间里面,需要建造起来的陵墓,直是多如牛毛、不可胜计。

 

   赢政刚即秦王之位时,才是一个只有十三岁的未成年的孩子,虽然已有“秦王之尊”,但根据“礼记”章法,赢政也必须按“二十而冠”的规定,才能真正“亲政”,在这之前的一切军政大权,都不在他的手里。一个还不太懂事的小娃娃,难道就能够摒弃那么多先祖、先王、先人的陵墓而不顾,一登上王位,立即就下令去“预修”自己的陵墓。这一种做法是完全违背论理法则的,违反正常人伦精神的:不去先建造已经去世先祖的陵墓,反而要去建造不知什么时候去世的小儿孙的陵墓。如果赢政真的是这样的人,那他真应该是天打雷辟,真该被世人唾骂的人。还好,赢政不是这样的一个人,赢政二十岁之前的辅政集团,也不会放任他去这样做。这也就是说,司马迁的有关“预修陵墓”之说,就像“丁公凿井”一样,已被人误传了两千多年,却至今得不到纠正。

 

   秦始皇雄才大略,勤政有为,崇尚法治,是一位事业型君主。《史记》称,在他当政期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泰山刻石》上也有“治道运行,诸产得宜,夙兴夜寐,建设长利”的刻辞,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章炳麟在《秦政记》中,说过这样的话“秦始皇负扆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后宫之属,椒房之嬖,未有一人得自遂者。秦皇微点,独在起阿房,及以童男女三千人资徐福,其它无过。”其实,任何人只要不抱有偏见,尤其是将他与历史上那么多的昏君,去作一番全面分析和比较的话,优劣良莠很快也就被显示出来。一生都把自己全部身心放在国事上的秦始皇,即便有一点邪念,也是千方百计派遣众人,去寻找“不死之药”,以使自己能够真正的“长生不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