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俑宣言》连载(14):天怒地怨的陵东神道

(2011-05-23 00:40:59)
标签:

人文/考古

文化

陈景元

秦俑宣言

专著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如果秦始皇陵确实动用过72万的刑徒,耗用38年的时间进行过施工建设的话,那么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它犹如当代一个特大型的建设工程项目,就要解决特大工程所必须面临的施工建设和施工组织问题。如果,无视这些问题,那是绝对不行的。考古工作者想要真正弄清秦始皇陵的建设规模,不具有特大工程施工建设的经历,而只靠古代文人们的只言片语,只靠自己主观的臆断和想象,是不可能勾划出秦始皇陵工程全貌的。一个特大的工程,就有特大工程用地的规模。不仅主体工程用地不可缺少,辅助工程用地也必须给予保证。根据过去特大工程建设用地的实践经验看,主体工程用地和辅助工程用地的比例,至少为一比二。如果城垣范围之内为主体工程区的话,那么围绕着秦始皇陵的外围地区,辅助工程的用地面积,至少应该是主体工程区用地的两倍以上。

 

    所谓主体工程的用地,包括与秦始皇陵工程直接有关的用地。比如:城垣以内地宫、封土工程的用地,陵区地面规模巨大的“前朝、后寝”宫殿建筑群的用地,“主神道”工程的用地。所谓的辅助工程用地,包括建陵大臣、官方指挥和管理区的用地,护陵部队军营的用地、几十万工匠居住生活的用地,建筑材料堆放加工区的用地,地宫开挖土方堆放的用地,封土土方挖掘土源的用地。可以想见,当时的骊山北麓,犹如一座有100多万人长期工作、居住和生活的特大城市。另外,粮食储备,后勤支援、对外交通,都要占用大量的用地。这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工程建设一天都不可能能进行。所以,在秦始皇陵的整个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精心编制的施工组织计划。既然说秦始皇陵几十万人搞了几十年,那就要按照这种用地规模,去解决它面临的问题。

 

    陵园城垣之内,当然是属于主体工程的所在地。工程指挥部、军事管制区、行政管理区、刑徒生活区、工具备料区,都只能放在陵园的城垣之外。陵西可以作为加工、堆放、刑徒居住区;陵南一带地势高,可以作为居住、管理、生活设施的区域。从王子今《秦始皇陵复土工程用工人数论证》中可知,地宫开挖的土方量为624.5万立方米。当它回填之后,还要从外面运来1963万立方米的新土堆成坟丘。从地宫土方开挖、地宫建造、秦始皇入葬、直到回填结束,土方堆放区是要被长期地占用的。在古代《九章算术》一书上,有“穿地四,为壤五,为坚三,为墟四”的记载,意思是:挖出4立方米的实土,就能形成5立方米的虚土,或者能变成3立方米的夯土。按照锥形体积的公式进行计算,挖出624.5万立方米的实方,运到堆土场就变成了811.8万立方米的虚土。

 

    秦始皇陵挖出这么多的土方,必须要找一块地方,将它们堆放贮存起来才好。堆放得越分散,占地就越越大,堆放的高度越低,占地的面积也越大,堆放的高度越大,堆土效率就越低,如果以堆放高度2米估算,至少就要占用405.9万平方米的场地。秦始皇陵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面积只有203.51万平方米,看到了吧!它的堆土场地,就要比秦始皇陵本身占地还要大一倍;如果堆放高度增加到4米,那么堆土场地的面积,几乎也与秦始皇陵本身的占地一样大。堆土场地,看来只能选在陵东的开阔地带了。从土方开挖,一直到地宫建造,灵柩入葬,土方回填结束,土方堆放区要长期被占用。这个土方堆放场地,在整个施工建设期间,可以阻挡骊山洪水。陵墓南面的高地,作为地面封土的土源,取土后形成永久性泄洪大沟,总之堆土挖土都很有讲究。

 

    应该说,秦始皇陵及其附近的地区,在整个施工建设期间,是一直都被占用着的。几十万人拥挤在这里,到处都是人,几乎没有一块空闲无用的土地。从这一个角度去看,只要秦始皇陵的土方工程一上马,其它工程一开工,谁都不可能在这个大工地的地下,像秦俑博物馆考古学家所说的那样,再去搞那些杂乱无章的、与秦始皇无直接关系的陪葬墓和陪葬坑了。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书上的“秦始皇陵区遗址分布示意图”中看到:在秦始皇陵东侧,南起杜家村北至西孙村,沿着沙河走向,有一个东西宽110米,南北长1500米的马厩坑群。人们当然要问:这些马厩坑,到底是什么时候建成的?试想一下:工程全面上马,在秦始皇陵工地上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再去搞任何的陪葬坑了,因为大部分的地方,都被用来当作堆土场、或者成为其它施工场地。

 

    秦始皇陵东侧的马厩坑,根本就不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它们是在秦始皇陵占用这块土地之前,就被他人埋在这里的。理由是:在马厩坑里埋的都是真马,而且马的体高,大多数为135厘米,最高为147厘米,比秦俑坑里面出土的陶马体高,比铜车马坑尺寸放大一倍之后的原型马的体高,都要整整高出几个挡次。在中国古代的墓葬中,用真马去进行殉葬,盛行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各国纷纷组建起自己的骑兵部队,各种好马供不应求,于是作为一种替代品的陪葬用陶制马匹,也就悄然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到了秦汉的时期,军事作战需要马,经济发展需要马,社会生活需要马,有的高大马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百金”。所以,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700多匹真马的那一些陪葬坑,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与秦始皇陵有任何的关系。

 

    任何一项大型工程的施工建设,根据项目规划布局和设计的要求,尤其对于选址在高山底下的场地而言,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采取各种可靠、有效的截洪和防洪措施,以便切实保证整个施工区域,不受外来洪水的直接威胁。因此,截洪和防洪方式的确定,也是秦俑“定性”是否正确的检验标准之一。有人说“五岭遗址”宽40米、长3500米,秦俑坑包括在它的截洪区域之内。拿着地形图到现场核对,可以发现:骊山从“大水沟”涌出的洪水,刚过陈家窑的村口,就直奔缝纫机厂的方向而去,其余洪水从秦俑坑的西侧通过,整个俑坑根本不在秦始皇陵截洪设施的保护范围之内。为什么不将俑坑也纳入统一的防洪体系中来,这表明了秦始皇陵和秦俑坑,确实是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工程建设项目。同一个时期的工程,在外部防洪体系之中,是不可能分家的。

 

    秦俑馆的考古学家宣称,“五岭遗址”从骊山上的大水沟开始,一直通到三任村,才流入向北的河道。应该说,骊山洪水年年都有,洪沟是越冲越宽,越冲越深,而不会越冲越窄,越冲越无踪迹可寻。拿着地形图到现场去进行核对,所谓3500米的“五岭遗址”,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从秦始皇陵外城东墙出发,一直向东行走,可以看到至少有八条大深沟,都是被骊山上的洪水冲出来的,每到暴雨季节,滚滚的洪流,从骊山上面狂泄下来,冲毁沿线农田、庄稼、牲畜和农舍,从而造成洪灾。按照袁仲一提出的秦始皇陵“坐西面东”的观点,秦始皇陵的“主神道”也应该是“坐西向东”的。人们一定看到了:骊山冲下来的泄洪河沟,都是南北方向的,而这一条“主神道”却是东西方向的。即使将“主神道”建造好了,它能够阻挡得住横向冲来的洪水?

 

    秦始皇陵这条东西向上的所谓“主神道”,如果真的能够建成的话,它首先就要经受得住来自骊山各个山口狂泄而来的巨大洪峰的袭击。人们可以断言:强大无比的洪峰将使这条“主神道”,一天都不能支撑下去。有的人或许会说,难道不可以沿着“主神道”,而筑起一座能挡住洪水去路的大水坝吗?或者干脆建造一座跨越八条大河的大石桥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所有的陵墓上的石人、石马、石象生,统统都要放到大堤坝上、或者大石桥上去了。当代西安在陇海铁路上的铁路大桥,公路大桥,几次都被霸河中的洪峰冲垮的,难道说秦始皇时期建造起来的夯土大坝、或者用块石干砌而成的大石桥,会比钢铁大桥、钢筋混凝土大桥,还要坚固万分,还能抵御骊山洪峰的袭击?如果这一条“主神道”真的上了坝,上了桥,那它就要变成一条天怒地怨的“凶道”了。

 

    陵东“主神道”建成后,会出现一些什么异常情况呢?请打开一幅1/5000地形图,並以秦始皇陵封土中心为基点,画一条东西向的直线,一直通到袁仲一说的秦陵“东门”位置,那里应该是“想象”中秦始皇陵陵的总入口。从地形测量图中显示的等高线来看:秦始皇陵外城东门口的地形标高为495.00米,到达秦俑坑南侧王佥村南的地形标高为507.00米,到达庞家沟东侧山梁的地形标高为521.40米,到所谓的秦陵总入口处的地形标高为550.00米。如果这条“主神道”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主神道”入口的位置,比秦始皇陵外城东门地面,至少高出55米之多。人们走出秦始皇陵东门,按照正东方向往前走,就会发现“主神道”是越走越高。为避免洪水袭击,应当将“主神道”放到挡水坝、或者是大石桥上,那么这一条“主神道”,真的就必须架到天上去了。

 

    秦俑馆考古学家有谁见到过,世界上有哪座帝王陵墓前面的“主神道”,向外是越走越高的。《阳宅十书》中谈到:“凡宅,东下西高,富贵英豪;前高后下,绝无门户;后高前低,多足牛马。”对于阳宅建筑是如此这样一种说法,对于阴宅,也就是陵墓,也是有这种讲究的。中国古代,在墓地地势高低配置上,一直都以“东下西高、前低后高为吉;反则,前高后低为凶”作为评判标准的。对于秦始皇陵的整体布局而言,以“坐南向北”方式布置的话,那是“前低后高”、完全符合“吉地”好风水标准的;如果是以“坐西向东”方式布置的话,那它的“主神道”就是不折不扣的“前高后低”的“凶道”了。与此相反的是,如果秦始皇陵的“主神道”在北边,它顺势顺坡而下,根本没有任何水患的威胁,所以它的遗迹,一直能够保存到今天,也就不足为奇了。

 

    预告---5月30日发表《秦俑宣言》连载(15):史记是如何被篡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