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俑宣言》连载(07):子虚乌有的陵东大门

(2011-04-04 03:45:06)
标签:

人文/考古

文化

陈景元

秦俑宣言

专著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袁仲一重新提出秦始皇陵占地“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论点,是经过巧妙安排和计划的。一开始,他向人们介绍说:在河北平山县出土一块铜版《兆域图》,由于图中标有“内宫垣、中宫垣”的字样,所以估计必定还有一道“外宫垣”。他想战国时期中山王的陵墓都有三道城垣,依此类推,秦始皇陵也应该有三道城垣才对。秦始皇陵已经有了两道城垣,这第三道城垣也必须要有。那么,秦始皇陵最外面的一道城垣在哪里?事情很凑巧,他说馆内有一位叫聂新民的人,找自己谈话时,说是在秦俑坑东面一个叫代王镇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夯土台基,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陵第三道城垣的所在地,那个夯土台基,就是秦始皇陵的双阙门建筑的遗址,认为这就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陵园入口处的一个“东大门”。袁仲一当时并不否认聂新民的这一个大胆构想。

 

    袁仲一自己也承认:“目前的考古资料,还没有发现外城垣的夯土围墙,所谓的双阙夯土台基,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但这个问题确是值得探讨的。”下一步该如何去进行分析和探讨呢?袁仲一拿出自己的方案:假若以始皇陵封土的顶点为基准,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自延长3750米,南到骊山,北到新丰塬,西到赵背户村西的古河道,东到代王镇上的东阙门,这样就就能形成一个长、宽各为七点五公里的屏障了。而这个屏障,有可能就是秦始皇陵最外围的边界。袁仲一在《秦始皇陵考古纪要》中坦然承认:“当然,这仅是一种的推测,还需要进一步地工作予以验证。秦始皇陵范围到底有多大?如果秦始皇陵外城夯土围墙外,确实还有这一道屏障的话,那么这种说法,完全是可以成立的。”这时候,袁仲一的说法还是比较客观的,承认这仅是一种推测而已。

 

    其实袁仲一“以秦始皇陵封土顶点为基准,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延长3750米,南到骊山,北到新丰塬,西到赵背户村西的古河道,东到代王镇,形成一个长、宽各为七点五公里(总面积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这个构想,唯一依据就是“聂新民认为代王镇上存在秦陵外城垣的东阙门遗址”,所以“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和“东门阙遗址”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袁仲一在《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还实事求是地告诉人们:“在代王镇上的陕西鼓风机厂附近,有两个南北对称的高土堆,有人认为可能是秦始皇陵园东阙门。由于未作详细地勘探,此土台的性质,一时尚难确断。”此书是二○○二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就是说直到此时,所谓的“秦陵东阙门遗址”这一个关键问题,仍然建立在一种“推测、假想”的基础上

 

    在一九九四年八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辞典》一书中,有“代王阙址”这样的条目,它说:“代王阙址---秦始皇陵东约4公里的代王镇东,有一高台基址,土台高约2米,底部周长52米,遗址中有秦代的绳纹瓦片,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陵的东阙门遗址。”这本实用大辞典的主编,就是袁仲一自己,而撰写这一条目文字的,则是秦俑馆的考古学家党士学先生。人们从条目的内容看,一是指出高台基址中,是找到众多属于秦代绳纹瓦片的,既然它是秦代的文物,说明了这个高台,应该是秦代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将它说成是“秦始皇陵东阙门遗址”的结论应该是可信的;二是直到此时为止,对“秦始皇陵东阙门遗址”的认定,仅局限于“有人认为、个人观点”这个层面上,这种认定是否能够完全代表秦俑馆的正式意见,还是没有最后定论的。

 

    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在代王镇上的那个高台,原来说它是夯土的,结果到现场一看,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又说那里发现很多秦代绳纹瓦片,也是没有得到证实的,不管怎么说将它认定为秦始皇陵主要入口处的东阙门,显然是没有多少可靠依据的。令人遗憾的是,袁仲一在自己撰写的这个《秦始皇陵考古纪要》发表不久,在代王镇上的那个“秦始皇陵东阙门遗址”和所谓的第三道城垣遗址,並没有得到最后有效证实和确认的情况下,有人就迫不急待地“抹去”了众多的“推测、假想、可能”之类的字样,将一直处于“待定”状态下的“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说法,很快就变了质、变了味,变成了一个“铁定”考古事实,一九八一年由钻探和调查确定的、已经被否定了的“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口号,又响彻云霄了,又恢复了往日的那一种威严了。

 

    于是袁仲一也很快改口了,《西安日报》在一篇报道文章中明确地指出:“袁仲一先生说,秦始皇陵的面积,目前所知是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处发现,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俑馆研究室主任张文立,在他撰写的《秦俑学》一书中,也毫不迟疑地说“秦始皇陵园的占地规模很大,陵园总面积达到了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由秦俑坑再往东三、四里,就是秦始皇陵园的东阙门了。”从此之后,秦始皇陵占地面积“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金色标签就贴满了有关秦史、秦陵、秦俑研究的文章和著作中去了。就这样,秦始皇陵园占地面积“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神话,被袁仲一等考古学家,先以一种猜测、虚构、创作的方式,被泡制出来,並且又通过各种方式,从无到有、由暗转明,并且迅速推向整个社会、推向世界每个角落。

 

    经过袁仲一等人,不断地宣传和炒作,秦始皇陵陵园占地“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说法,早就变成了谁也不能推翻的金科玉律了。但是,唯独在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地方,发出了一个与此极不同的声音,有一位叫孙嘉春的地质学家,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向有关部门提交的《秦始皇陵园地学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有关人员,通过周密的实地调查之后,对所谓的秦始皇陵东阙门的说法,明确地进行否定:“代王镇上陕西省鼓风机厂北侧500米的一处土、砂、石构成的高丘,曾被一些研究者称作秦始皇陵的东门阙。而那里出土的瓦片,是否属于秦始皇的时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孙先生意见的重要性在于:代王镇上存在的,只是一堆土、砂、石构成的土丘,与秦汉时期的门阙建筑遗址,一点关系都没有,尤其是那里发现的一些瓦片,很难说就是秦代之物。.

 

    代王镇南侧、陕西省鼓风机厂北侧夹着的农田中,是有一个大土堆,它被秦俑馆的考古学家,认定为“秦始皇陵东阙门遗址”。其实,这个土堆就在鼓风机厂正门主干道的一侧,人来人往,天天可见。谁都可以爬上土堆的顶部看一个究竟:这里根本不可能是一处秦代的东阙门遗址。原因有两条:一是,这个土堆,土石松软,未经夯实,不是秦代墙体常见的工程做法,说它是夯土台基,完全是没有根据的;二是,这个土堆与秦始皇陵封土中心、内外城垣的两道东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也不在秦始皇陵东西方向的纵轴线之上,没有理由作为秦始皇陵的东大门而独立地存在着。人们向陕西省鼓风机厂的职工,去打听一下情况,都会被告知说:“这种土堆本来就很多,在建厂的初期已经被平掉了不少,秦俑馆的人说它是秦始皇陵的东大门,完全是胡扯蛋的事情。”

 

    临潼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赵康民先生,二十多年前就亲口对来访者说过:“那一个土堆,根本与秦始皇陵的东阙门毫无关系,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墓葬。”在清顺治版的《临潼县志》中,就有一位五代时期的大将军王彦章葬在此处的记载,秦俑馆一些考古学家以“王彦章平生从未到过陕西”为由,将它视为无稽之谈。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在自己并没有拿出确凿可靠凭证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地作出了那是“秦始皇陵东阙门”的考古结论,难道它就变成一种“有稽之谈”了吗?张自修先生在《骊山古迹名胜志》一书中,就很不赞同“王彦章从未到过陕西”的说法,书中说:“王彦章,后梁寿昌人,枸枷滩一战失于娃娃军之手,代王镇鼓风机厂地面,即为当年的枸枷滩。”不管怎么说,这一个土堆,绝对不像秦俑馆人说的是秦始皇陵园东门遗址。

 

    代王镇上的这个大土堆,根本就不是秦汉时期建筑遗址中那种夯土堆,人们就可以看到:向袁仲一提供代王镇上有个夯土台基的话,肯定是一种不实之词,袁仲一自己宣称是跑遍这里每寸土地的人,难道在现场就没有发现这个沙土堆,和秦汉门阙建筑的夯土台基,应该是毫不相干的吗?另外,代王镇上这个土堆里面,这个土堆周围,什么时候出土过确实属于秦代的瓦片,这些实物现在到底存放在什么地方?可以断言的是,土堆根本不是阙门建筑的夯土台基,当然也不可能会在此发现有秦代建筑的瓦片,事实很清楚:所谓的“夯土台基”和“秦代瓦片”,都是秦俑馆内的什么人,有意放出的烟幕弹,都是秦俑馆内的什么人制造出来的谎言,他们为什么要弄虚作假?把话说穿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个土堆附近地区,打造成秦始皇陵东大门的所在地。

 

    考古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袁仲一传》中说出来的“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原则,每一个字,总结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这番话。对任何人来说,诚信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豪言已经说出来,就要切切实实地去做、不折不扣地去做,不然就是言而无信,那就要自打嘴巴了。要使秦始皇陵“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这么一个重大的考古结论得以成立,对代王镇上的这个土堆究竟如何“认定”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它真的是一个夯土台基,在附近又确实发现“秦代”的瓦片,考古学家以此作为凭证,认定就是秦始皇陵的东大门,当然是符合考古规程的,由于这都符合“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精神,人们也一定会给予理性评价,并且加以接受的。然而事与愿违,这个“秦俑馆的人”认定的东大门夯土遗址,完全是虚假的。

 

    预告---4月11日发表《秦俑宣言》(08):夯土遗址的原形毕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