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秦俑发现人之争》出版问题的启事

(2010-08-28 19:43:14)
标签:

人文/考古

秦俑

著作

出版

文化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出版社、出版人:

经过努力,《秦俑发现人之争》一书(18万字),已经撰写完毕。

如果有人对此书稿内容有感兴趣的,可以与作者直接进行联系。

邮箱:chenjingyuan1937@hotmail.com 电话:025-84482997

 

导言:谁能给农民说一句公道话?……………………………………………………………………001

01,秦俑“发现人”问题的核心………………………………………………………………………006

02,“发现人”之争为何骤停了?……………………………………………………………………011

03,南京老人还有很多的话要说………………………………………………………………………016

04秦俑与西杨村农民息息相关………………………………………………………………………021

05杨新满等人陈述的几条意见………………………………………………………………………026

06孙定谋代表水利系统的发言………………………………………………………………………031

07赵康民是秦俑唯一“发现人”?…………………………………………………………………036

08袁仲一为秦俑“定性、定名”……………………………………………………………………041

09蔺安稳匆忙撰写的“内参稿”……………………………………………………………………046

10“发现人”的雪球越滚越大………………………………………………………………………051

11“科学发现”由两阶段组成………………………………………………………………………056

12《史记》对“发现”有说法………………………………………………………………………061

13文物“发现”竟有双重标准………………………………………………………………………066

14考古学家们要不得的“文风”……………………………………………………………………071

15法国人眼中“世界第八奇迹”……………………………………………………………………076

16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什么?……………………………………………………………………081

17,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工作经历………………………………………………………………………086

18“北京人”的年龄遭到质疑………………………………………………………………………091

19“和氏玉”是谁“发现”的?……………………………………………………………………096

20“考古发现”属于知识产权?……………………………………………………………………101

21秦俑“发现”与牛顿有关吗?……………………………………………………………………106

22文物“发现”是非常幸运的………………………………………………………………………111

23“定性、定名”谁说了算数………………………………………………………………………116

24文物发现并不等于考古发现………………………………………………………………………121

25,法律条文中说的“文物发现”……………………………………………………………………126

26“高智商”学者们的诡辩术………………………………………………………………………131

27秦俑“发现人”早就有定论………………………………………………………………………136

28“发现”是考古学家的专利?……………………………………………………………………141

29西杨农民对秦俑考古队有恩………………………………………………………………………146

30他们饮了水,却忘了打井人………………………………………………………………………151

31俑坑中的一股造“神”热潮………………………………………………………………………156

32气功大师在俑坑的新“发现”……………………………………………………………………161

33秦俑馆为什么不敢去“维权”?…………………………………………………………………166

34“发现人”争论是谁挑起的?……………………………………………………………………171

35是考古学家首先向农民发难………………………………………………………………………176

36是他们要去颠倒和改写历史………………………………………………………………………181

37谁给杨新满发的《荣誉证书》……………………………………………………………………186

38,“文物发现”是智力劳动吗?……………………………………………………………………191

39是考古学家前来争夺“名分”……………………………………………………………………196

40权威人士也会演“变脸”戏………………………………………………………………………201

41农民的权益要靠自己去维护………………………………………………………………………206

42有人提出新的“发现”定义………………………………………………………………………211

43农民打官司,是谈何容易啊!……………………………………………………………………216

44西杨农民打井是非法的工程?……………………………………………………………………221

45这些考古学家要多学一点法………………………………………………………………………226

46究竟是哪个人卖掉了小铜镞?……………………………………………………………………231

47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36

48农民胜诉前景中仍有危机感………………………………………………………………………241

49要弄清谁是原告,谁是被告?……………………………………………………………………246

50实际上农民是打不起官司的………………………………………………………………………251

51西杨农民找到了一位贴心人………………………………………………………………………256

52秦俑“定性”的立论是错的………………………………………………………………………261

53西杨农民千里招唤南京老人………………………………………………………………………266

54究竟是打官司,还是写官司?……………………………………………………………………271

55解放饭店中的一次三方密谈………………………………………………………………………276

56“发现人”争论刹车的原因………………………………………………………………………281

57“秦俑三书”总有出头之日………………………………………………………………………286

大结局:国际组织的意见出来了………………………………………………………………………291

 

 

附:《秦俑发现人之争》导言

 

    本来,谁是秦俑真正的“发现人”,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是有定论的,无数的官方文件和报道材料,都白纸黑字的写着“西杨村农民发现了秦俑”。然而,不知出于一种什么追求,秦俑馆的一些考古学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不断制造和鼓吹“看见不等于发现,只有那些为秦俑‘定性、定名’的、具有高智商的考古学家,才有资格称为秦俑发现人”这一种莫明其妙的观点。

 

    正是由于他们的发难,才使得西杨村农民发现“秦俑”的辉煌业绩,被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影,一批健在的秦俑“发现人”的心身,也因此遭到严重地摧残。这些考古学家以《辞海》上的一条词目文字作依据,强调了“科学发现”这一顶桂冠,与农民们无缘,而只能属于学界,迫于义愤使得杨新满这些当年挖出秦俑的农民,愤然地进行无数次的抭辩,一时也获得了舆论广泛地同情。

 

    双方所持观点,毫无妥协的余地。但考古学家以学者的面目出现,他们的所有文字和音像资料,众多的媒体总是来者不拒,反反复复在社会上流传播放;而不善言辞的西杨农民,除了断断续续地吼出“是我们首先挖到秦俑”的语音之外,对于《辞海》之类的攻势,是丝毫没有抵御能力的。至于他们原先拥有的支持者们,只是停留在道义的层面之上,也根本就不具有持续性的抗击力。

 

    在秦俑“发现人”争论的两军对垒之中,骊山底下这一支势孤力单的农民军,看来就要以失败而告終了。可是有谁会想到,在千里之外的古都南京,却有一位年近七旬的、叫做陈景元的老人,在一个气温高达40的日子里,头上夹着两瓶冰水,冒着灼热的阳光来到西杨村,找到了杨新满、杨全义等人,告诉他们说:“我是专门来支持你们的,这就是我写的支持你们的文章和书稿。”

 

    杨全义,当年是生产队体力强壮的农民,在1974年打井的过程之中,挖出了很多陶俑碎片,一直被认为是9个秦俑的“发现人”之一。如今他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人们从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节目中,经常看到一个满头白发、弯着身腰、腿脚僵硬的,为秦俑问题上访的那个农民就是他。现在他的身体已很虚弱,行动也很困难,加上本人又不识字,所以与外人交流起来都是很费力的。

 

    陈景元坐在老人的身边,将带来的一篇稍短一点的文章,一字一句念给他听,碰到关键性的问题,还慢慢地进行解释,老人是边听边点头,脸上也渐渐露出一丝笑容来。杨全义的老伴,是一个很能干、很精明的老奶奶,听说这是从几千里外赶到这里的南京人,碰上这么个连地都要烤焦的大热天,为的是来帮农民和秦俑馆那些专家打秦俑“发现人”官司的,她确信来者是一个“好人”。

 

    她看到屋里实在太热,于是让孙子到小店买了两把扇子,一把硬塞给客人用,自己拿一把要替客人扇风,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推来推去最后还是给老头子扇了。老奶奶的嘴,可比杨全义会说话多了,关于当年挖出秦俑的事以及后来为了弄清谁是秦俑“发现人”的事,凡是她知道的都原原本本向客人作了详细地介绍。客人在临走之前,将随身带来的几篇打印的稿子,全都留在他家了。

 

    因为事先没有联系,杨新满不知南京有人要找,所以一直等到天黑之后,客人才和他见了面。他是当年的民兵队长,是国家公认的秦俑“发现人”,家里还有文物部门发给的《荣誉证书》,客人问:“在《荣誉证书》上明明写着你是秦俑‘发现人’,为什么还要和他们去打‘谁是秦俑发现人’的官司?”杨新满听了忿忿地说:“人家不认这一张《荣誉证书》,不认我们是‘发现人’。”

 

    打官司是要讲事实、讲证据的,而那一张正式的、并盖有大红图章,上面白纸黑字写有杨新满是秦俑“发现人”的《荣誉证书》,不知由于什么原因都不算数,不起任何作用了?是《荣誉证书》本身有弄虚作假的痕迹、还是早年颁发《荣誉证书》时,出现过审批程序上的差错?如果确实存在这一类问题,当初的发证单位和当今的主管部门,应该通过合法手续,将它正式撤销才对啊!

 

    《荣誉证书》未被撤销,它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它的有效性也是不可推翻的。问题是,还就有那么多的考古学家,根本无视《荣誉证书》存在具有的证据作用,却找到根本不具有证据力的《辞海》一书,去作为否定西杨村杨新满等农民“发现”秦俑的唯一理论依据。学术权威们通过各种途径,对于《辞海》中“发现”这一条目,进行全面诠释的才华,是西杨村农民无法具备的。

 

    文质彬彬的学者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轻而易举地颠倒了认识事物的伦理基础,将有效的变成了无效,将无效的变成了有效,这一种事情老实巴交的农民,是想不到、也做不出来的。更让人们感到吃惊的是,这种大变戏法的智商闹剧,一时间竟然成了一种主流的意识,被考古界众多重量级的专家学者们接受和认可,成了考古学家去与农民们争夺秦俑“发现人”的一把“撒手锏”。

 

    这一场不按照正常规则出招的“发现人”官司,杨新满等农民实在无法打下去,过去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现在是“秀才智商高,黑猫变白猫”,谁都整治不了他们。陈景元告诉杨新满说:“我对于秦俑‘发现人’的系统论证,都是全新的、没有人提过的,也是专门为支持你们而特意撰写的,要出书可能很困难,现在我先将稿子留在这一边,以后有时间你再慢慢地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