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侯荣国先生谈“秦俑学术壁垒”

(2010-03-29 16:06:56)
标签:

人文/考古

秦俑

陈景元

著作

杂谈

转载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从丹东回来,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厚厚的纸皮信封。心里豁然而知,肯定是陈景元先生寄来的《秦俑真相》。急切的拿起包装,不由得让我虚惊一场。陈先生写的收信地址有偏差,漏写了我单位的门牌号,更甚的是单位名称简写后变成了另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而这个单位和我单位不在北京同一个区,而且距离相当远。很难想象书竟然安全的到达了,看来是左上角的邮编最终起到作用。现在想来,着实有点后怕。

 

    感谢陈先生,不仅是一本书的礼物,而是陈先生对我的信任。结识陈先生,是前几年从阅读先生的博客开始的,为了“秦俑真相”,陈先生在学术言论并不十分自由的当时,选择了网络博客来向大家展示他近30年来的兵马俑研究成果。我同许多人一样,喜欢阅读一些奇闻轶事。开始阅读陈先生文章的时候,我对于陈先生确实一无所知,也许把陈先生文章列为奇闻轶事贬低了陈先生,但这确实是我当时的猎奇心理。

 

    如果说有一种心情叫“感动”,那么陈先生博客中娓娓道来的真实,逐渐地吸引了我。这绝对不是先入为主的感觉,也不是盲目崇拜的跟随,我是被陈先生文字中的逻辑深深地打动了。应该说,道理不是用来自圆其说的手段,而是用来证明事物客观存在的工具。而陈先生文章中论证的点点滴滴,一直从疑问到思索,从引文到推理,根本无法让我这一个对字眼十分挑剔的工学博士,找到丝毫的破绽。

 

    自此,我非常认真地拜读了先生博客上的几乎所有文章,这才逐渐地了解到陈先生之所以选择博客交流的原因。读后的我,虽然没有到达义愤填膺的程度,但对他多年的学术遭遇,还是感到心酸。学术是开明、自由的,真理是客观、无私的。悬疑的学术观点只有反复论证才能逐渐解开,可陈先生没有得到这种机会。我想象不到,也还不甚了解这到底是整个学术界的悲哀,还是某一学术领域内独有的悲哀。 

 

    也许考古界主观因素的判断要压倒其它领域,因此,那些所谓的大家,才能够拿着各种遮羞布,一次一次企图去自圆其说,一次一次去逃避外界新鲜的空气。后来,通过先生的博客和陈先生有了交流的机会,不,是有了向陈先生请教的机会。我是学工程学的,可陈先生对这个未曾谋面的晚辈给予了详尽的解答,这不得不令我对先生更加敬佩。自此,先生的博客是我经常光临的地方,并偶尔留下自己的“手印”。

 

    也许就是这些断断续续的手印,却让陈先生从众多的支持者中记住了我。突然有一天,看到了陈先生的留言,又接到陈先生很长时间的电话,更收到了先生寄来的著作。点滴积累起来的印象,让我对先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真是由衷的感谢先生,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更是知道了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为了一场未解的学术悬案笔耕不辍,这一切不是为了争功图利,而是为了真理这个圣洁的目标。

 

    实事求是地说,不敢妄言陈先生的诸多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但陈先生孜孜不倦的求实良知、一如既往的学术勇气、主动征求反面意见的举止,深深地感染了我。作为一场没有硝烟、而有强大对手的战争,一位单枪匹马、毫无畏惧的斗士,陈先生几十年来,都是在寂寞中前行的。好在《秦俑真相》、《秦俑风波》已在香港出版,第三部著作《秦俑发现》已经脱稿,大陆版的《兵马俑真相》也已面世。

 

    其实,在书报上发表一些材料,周期很长、篇幅有限,制约因素非常多。尽管中央电视台十套、一套、北京电视台,以及国内外媒体都做了陈先生的节目,这只是冬冻后开始的春融,陈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只有通过自己的博客,继续向外诉说。战争也刚刚打响,陈先生有勇气面对硝烟继续前进,可是他的对手呢,除了放放空炮,摆摆架子之外,并没有胆量出来较量。但愿最后胜利能够真正属于陈先生!

 

    作者:北京侯荣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