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电信中央企业中国联合商报垄断行业改革李开发财经 | 
太多的利益群体依附央企垄断产业
http://www.cubn.com.cn/ 商界纵横 
CUBN记者 张志亮 北京报道
  中央企业的重组和整合一直是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2008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央企重组情况将出现重大转变。
  按照国资委计划,2010年央企实现总数80到100家的目标后,将把其中的30到50家培育成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著名经济学家李开发得出结论说,央企改革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逐步朝打破垄断的方向前进,央企垄断将由通讯、能源领域逐步放开并进入市场竞争的轨道。
  
  警惕:央企“垄断”能力在提升
  
  《中国联合商报》:李荣融说,“中央企业到2010年将会减少到80户到100户,而对于其中不属于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企业,应该更多地进入市场经济竞争。”您怎样理解?而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垄断在走向市场化的问题上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李开发:这反映了中国企业改革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逐步由垄断走向市场化。目前的改革措施是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还不是改革垄断的体制。而只有打破垄断,逐步把只有央企才能涉足的领域向市场开放,才能有效提高央企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央企的竞争能力。
  首先,垄断行业改革核心内容是要进一步开放市场,让外资、民营企业进入,通过竞争,倒逼那些中央企业去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目前的做法是,把完全在市场中竞争、但没有形成竞争能力的企业出售与淘汰掉,具有足够资源的,有垄断优势的企业留存在中央企业,增加其赢利能力,这算是加强管理,还不是深化改革。比方,电信行业,能不能让华为、中兴、大唐成为电信运营商,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同台竞争,这是关键。
  那么,中国消费者的通讯费有可能降低50~80%,服务更好,价格更合理。目前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考核央企的打破垄断的改革到位不到位,就看市场开放情况;考核央企的管理水平有没有提高,就看与国外同行比劳动生产率。
  《中国联合商报》:相关资料显示,如今中央企业的竞争力在提高,尤其是新组建的大型企业在海外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该怎么理解这些现象?
  李开发:目前,中央企业与前些年相比,在市场份额上是提高了,盈利能力也提高了,一方面是管理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是垄断能力加强了。管理水平提高是好事,但垄断能力的提高就要警惕,就要针对性的深化改革。多少年来,这些特大型企业集团,获得了国家巨大的投资,在产业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目前的垄断有三种类型,一是行业垄断,其它企业进不来;二是市场垄断,比如说石油,加油站系统已经基本把全国的销售网络给控制住了;三是特殊地位垄断,比如,许多市场只向某些企业开放。许多新兴行业,由于国有资产有巨大的投入,实际占据了垄断地位,正在失去改善管理、提升技术的动力,值得警惕。
  《中国联合商报》:您认为中央企业由目前过高的“垄断”走向“市场化”应该怎么做?
  李开发: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垄断,走向市场。放开市场才能增加活力。20多年市场经济改革走到今天,我们和它一路同行。如果回顾一下中央企业改革的过程就容易看出,中央企业的改革正在沿着从汽车、通讯到能源逐步开放的思路前进。汽车产业改革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目标,而通讯和能源等体制改革也正在朝这市场化的方向快速推进。当然这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相关承诺得到实现的一个推进过程。这方面要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不能行动迟缓。
  
  能源、通信上下游突围
  
  《中国联合商报》:汽车行业市场的放开,可以说开了一个好头。那么您认为下一个最可能开放的市场是哪个?有什么依据?
  李开发:能源产业和通信业应当是下一个要逐步开放的市场。在这方面国家进行的通讯业的整合与改革等可谓是在做前期的准备。另一个依据就是,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在能源、通信方面的承诺也逐步到期,必须得这样做。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改革的深层目的。中国通讯业的改革,有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小灵通。2002年,在世界市场上都被证明是没有前途的小灵通的发展,就是打破垄断的突出例证。那个技术不过是固话与移动争夺市场的一个手段。但小灵通网络差,技术落后,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只不过是移动牌照不发给固话运营商而已。
  《中国联合商报》:在以前有个龚家龙,曾大力投入石油行业,并一举创建国内除中石油、中石化外唯一一个拥有所有石油牌照的民营企业。尽管后来失败了,这能不能看作是能源市场化的一个尝试?
  李开发:这个事情比较复杂,虽然刚开始被许多人看好,但我们一点不看好。根本的原因是体制不容许它发展。它能挑战石油领域的既成体制吗?只要它略微出点轨,大石油企业伸开一个指头就把它捏死了。因为,他没有石油的自主进口权,他也没有市场的销售网络。要改变在于体制本身,否则它活不下去。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毕竟在全国的8万多家民营油企阵营,大多数都还是小规模的地方企业时,龚家龙就已经先走一步,拥有了上市企业天发石油。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以后就是要进一步赋予这类民营企业更多的权益,以提高其市场的竞争能力。
  《中国联合商报》:这是不是意味着石油行业垄断的打破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从龚家龙身上能吸取什么教训?
  李开发:石油行业目前还是一个无法突围的垄断行业。尽管龚家龙的长联成为涵盖石油产业上、中、下游领域的一体化特大型石油企业集团公司,说到底,只不过是在这个垄断体制的允许下,通过灵活的体制与较高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的运营成本,分垄断利润的一杯羹。但如果允许其放手成长,也会直接冲击到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垄断地位,有可能打破控制严密的石油产业链条。
  我认为可以效仿汽车行业的经验,允许一家企业竞争给他们资格,每年开放1~2家,有了三五年后,市场体制就基本相成了。当然从目前看现在的时机还远远没有成熟。
  《中国联合商报》:目前来看,能源和通讯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还比较缓慢,您认为存在哪些方面的阻力?
  李开发: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等关键领域的一些行业,其它产业都可以向市场放开。涉及国家安全行业,在管理好核心部分之外,可向市场上的国有企业放开;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可不对外资开放,但要对内资完全开放。
  垄断行业改革有三个评价标准,一是劳动生产率,二是投资回报率,三是市场开放程度。要和国际同行比较。垄断行业改革的最大障碍是我们许多管理者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认识依然不足,总是想受到长久的保护。太多的利益群体依附在垄断产业上,这给垄断企业改革与整合产生了巨大的阻力,需要提高改革的执行力。
  
  ■采访后记
  破除“垄断”才能繁荣市场
  在采访中,李开发对汽车行业市场化这个经典案例赞不绝口。
  李开发说:“现在看汽车行业逐步放开市场近20年来的情况,由于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广泛介入,才使汽车市场逐步打破垄断的情况。如1988年以后的改革,一部分汽车企业向外资开放,打破了原来性能低下、傻大黑粗的汽车水平与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但由于开放度太小,只形成了普桑、捷达、富康等几家占有市场的企业,但由于竞争对手少,垄断利润高,大家都不求改革,三五个汽车产品垄断中国市场10余年。”
  体现在汽车价格上。1990年的价格,记得当时人均工资不过150元左右,当时的普桑卖到18万元,相当于1200个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到了2008年,这些产品没有改变,但由于数百家企业在市场上竞争,普桑的产品还那个样,但价格降到不足8万元,现在人均月工资水平达到3000元,普桑的价格只相当于26.6个工人的月收入。18年过去,实际价格水平下落为原来的1/56,为什么呢,不就是由于开放市场、鼓励竞争吗?
  去年我去考察广本、丰田、现代,发现这些外资企业在提高技术、新品种生产等方面表现的异常积极。为什么呢,主要还是有了吉利、长城等这些中国的民营企业,不能出新就要让出市场,谁想市场垄断都不成。
  李开发认为,汽车市场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央企业未来要开放电信市场,能源产业,也可以参照汽车产业的改革模式,首先允许一两家企业有营业牌照,然后每年开放1~2家,有了三五年后,市场体制就基本相成了。
  体现在结果上,李开发认为汽车产业走向市场化这个过程值得深入研究、学习借鉴。通过引进外资的核心设备和技术,到中国企业自己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再到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最终实现了共同繁荣。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