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读万卷书是可以的,但是在学生时代徒步万里,去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却是不可能的。只好读一些游记,想像那些行者在旅途之中看过的种种美景,经历的种种艰辛,享受的种种乐趣,而给自己一些慰藉罢了。
非常喜欢艾芜先生的《芭蕉谷》。那是一本记录作者年轻的时候在云南、缅甸等偏远地区的游历的书,由一些短篇组成。我是没有去过那里的,可我还是被作者笔下绮丽绚烂的南国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所深深吸引:那些长满芭蕉和芒果树的山谷,青藤缠绕着古木的丛林,金碧辉煌的佛像和宝塔,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但更让我深深着迷的是作者笔下的各色各样的人:马夫,旅店老板,偷马贼,挑夫,或是一起赶路的男男女女。他们是贫贱的,但他们是快乐的;他们是再平凡不过的,可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他们可能非常窘困,可是却有一颗最仁慈、最慷慨的心,能够给不认识的路人以温暖的帮助。这些人大部分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可是这丝毫不能掩盖他们的睿智,他们对人生自有一套哲理,且比很多所谓有文化的人更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他们简单地生活,简单地快乐,且这快乐多来自艰苦的劳动,和帮助他人的满足。
这样的人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而像作者这样负箧远行的人也很少了。艾芜先生在西南边疆游历时还是学生,该和我们差不多年龄吧,可谁又能像他一样放下书生的架子真正和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一起相伴而行呢?他与挑夫、马夫相伴,分享他们的快乐,倾听他们的不幸,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不赶路时就阅读沉思,把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整理咀嚼,最后变成一份沉甸甸的人生积淀。这才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深夜读《芭蕉谷》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仿佛同那个书生一起和马夫们穿越瘴气弥漫的原始森林,在开满鲜花的谷地打尖住店,围着熊熊的篝火烤干被露水打湿的衣服,听马夫们“吧嗒、吧嗒”吸着旱烟,眯着眼睛讲起久远的故事……艾芜先生的文笔清新自然,叙事朴实不加矫饰,用词遣句极其优美,既不生涩,也不过于直白无味。他的风格似乎和朱自清、沈从文、萧红等相似,是一种还留有文言痕迹的“五四体”。读他的文字感觉是轻快的,快乐中却有一些淡淡的忧伤。这样的优美含蓄,哀而不伤,是艾芜先生所独有的风格。而艾芜先生也如他的文字一样平淡朴实,优雅而睿智,读他的文章,就像读一个美丽而自由的灵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