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怀宁盘石)谢氏源流问答
(2019-01-18 17:54:07)| 分类: 子惠子看世界 |
我们的祖先谁?
一世祖是世昌公。
从哪里来?
豫章。即江西。有说是鄱阳瓦屑坝。
什么时间来的?
元末。可能的原因,是当时江南群雄并起,社会极乱,又陈友谅和朱元璋大战。为避兵锋。谱中十四代裔孙谢恩朝记述,“忆余始祖当元末之会,渡江北游,观风问俗,不敢仓卒奠居也。”
但另有十四代裔孙谢恩记述:“吾祖系出江西,由瓦屑坝而来。”如是从瓦屑坝来,则是明初移民。
祖居何地?
最早是迁至怀宁的盘石涧,后四世祖景分居,迁到西冶塘牌形。吾支族现在集聚洪铺镇西一里路,一个叫皇城屋的村落。属镇街道居委会管理。
盘石村,在怀宁江镇。冶塘在怀宁的洪铺镇。两镇相邻。皆在安庆城西十多公里。为山地。
我们的远祖来源于何地?
待考。我们的祖先迁到怀宁,并没有保存可靠的家谱资料。虽然一般谢氏家族,都以乌衣为郡望。但我们的祖先对此还是保持了诚实的态度。他们觉得,如果没有证据的攀附,会遗人笑柄,反而有辱门风。曹京在谱序里对此比较赞赏:“至于炎黄受氏之源,江左乌衣之派,与夫当代之玉树阶兰,诸君子不一攀附,惧诬陷也,阙疑征信,讵不善哉?”但吾家谱,又称“宝树堂”,不知何故。我理解,算是精神敬仰吧。
过去修谱,条件简陋。对家族来源,没有作上溯考证。其实,这个家族是从江西哪里来的,祖上是谁,是有可能访问到的。那就是要去江西,看谢氏的家谱,找到和一世祖的辈行相同的,就是宗亲。一世祖的名字,在原居地的家谱世系表中应该有。甚至可能有迁皖记录。
希望再修谱时,能弥补这一缺憾。
谱最早是什么时候修的?
明朝,万历壬寅年。公元1602年。第八代孙谢正华等五位裔孙修的。据称,此前曾有家谱,因战火,残缺不全,特别是缺少播迁的记载。此前数代,留有墨迹,记录来皖后事。正是凭借这些墨迹和记忆,修了一卷家谱。但依然是手抄本,没有刊印。他们在谱序中说:“余族有遗谱,自宋迨元及明,由豫章来皖。始既阙于播迁,又残于兵燹。余深自悼焉。幸早岁传闻,晚年追忆,十仅得一二。汇而集之,穷源别派,编为一牒。非谓谱即史也,特以俟后之子孙培故增新,益扩世系,丕振家声,志余族之绵绵云尔。”
正式修家谱,是清朝,乾隆三十八年。主修是十四世孙谢恩光。他是一位塾师。对创修家谱,他又一段详细记录:
忆乙丑岁,光随叔曾祖松斋公岁试,公谓光曰:吾族总谱未修,每读苏公途人之论,朱子不孝之讥,窃有志而未逮。成吾志者,将在汝矣。光逡巡对曰:惧弗堪尔。数十年来,糊口他方,未遑缉理。今春,授徒于永福寺,叔祖贞度公又谓光,曰:曩者松斋公之言汝忘之乎?今其时矣。光曰:修谱于作史无异。必备三长乃可。孙才短学浅,而暗于识,敢独任耶?叔祖曰:然。予老矣,吾弟乐嘉克任斯役,汝勉之。爰咨于族众,佥曰:此义举也,孰敢不遵。光伏念族经有明以来,纵有遗编,始散佚于伪汉之龙争,复煨烬于宸濠之豕突。其信而足征者,惟万历间敏所公等手录未綦详。自万历迄今,又百余年矣,生齿甚繁,既无宗祠以萃形神,又无谱牒以纪存殁,安乎?幸子孙里居不甚零星,邱垄亦复相望,乃假馆僧舍,问涂已经,得梅寸姑丈谱式而折衷之,图参欧苏文,仿传志录其可信,阙其可疑,规模具矣。叔祖传示宗人,曰:笔于书,盍若授之梓乎?且得家藏一卷,不惧专本浮沉也。于是谋定于夏初,稿成于季秋,告竣于仲冬。光乃得籍手以成矣。然吾家敦宗收族之事,阙略尚多,兹役特其始基尔。继此者,踵而增之,扩而大之,将无望于诸英宗耶。至若远引先贤以冒宗近,近援朝贵以附势,虚文欺世,致上负敏所公等创垂之雅意,并叔曾祖于叔祖委托之盛心,则有所不敢焉尔。
过三十年重修家谱,是嘉庆十二年。主修是十四世孙谢恩。他是一位翰林。署翰林院检讨。这应该是吾家族第一个读书致仕的。
道光二十五年,同治十三年,光绪二十九年,民国十八年,家谱皆能按例续修。
最后一次修谱,是1993年。文革之后,这次修谱,在民间,应该是较早的。也是比较艰辛的。谱序中记载:“本届修谱,正处于新旧社会变改时期,旧体制崩溃,新秩序形成,潮起潮落,局势莫测。无权、无钱、无规、无师,自发组织,众议纷纭。未修、不修,无法强求。下届酌情,审理收族。筹委会面临现实,精心策划,合理部署,因才用人,奋笔疾书,唤醒族众,积极行动,长途跋涉,各显神通,解囊尽义,赞助积资,不畏艰险。”
按例下次续修应该是2022年。
吾族辈字是?
谱称宗派定式,曰:
世伯文景仕,明天正朝廷。
三礼君恩渥,一经祖训馨。
忠厚传家国,纯良定鼎铭。
儒真当荐用,学足自知型。
道政昭洪化,兴邦颂毓灵。
本支祈永达,宗派应长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