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谁来评价你的表现?
(2014-10-31 12:05:27)
标签:
工作职场狮城反思关系 |
分类: 小愚在职场 |
尽管三个月前,才开始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但细细数来,大学历程里做过的实习、临时工作,也算是同龄人中的纪录保持者了。
从来新加坡开始,我便相信在这片他乡国土上,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立足。大多数情况下,坡岛的职场角逐还是讲求能力的,靠关系的情况较少(当然,就算要讲关系,我家也没有)。然而另一方面,这里的人情关系也相对淡薄,公司里摆明优胜劣汰,老板并不会因为念旧而留下失去价值的员工。这样说起来未免残酷,但也告诉很多人,在西方所谓“公正廉明”的系统下,每个人不见得生活得更轻松。
对于我本人来说,或许是幸运,或许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拗劲儿,过去的五年中,我几乎在各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尝试过:图书管理员,记者,主持人,市场营销,网络策划,社交媒体研究……虽然每次都因为假期时间有限不能做长,但也让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一个青涩倔强的黄毛丫头,渐渐变成略通事理的职场人。
还记得毕业前夕,我接到通知去一家私人企业,面试市场营销的职位。大老板亲自召见,看了一遍简历,再看了一眼我,问了几个关于我的职业理想的问题,最后竟问道:“Don't
you think you are quite
aggressive?”原意是“你不觉得你太有侵略性了吗?”他随后又对身边的小HR说:“Wow, Chinese girl, 22
years old only, wants to do big thing now already
(这个中国女孩,才22岁,已经想要做很大的事了)。”
后来因为薪资问题谈不拢,最终还是与这份工失之交臂。我觉得老板给我开出的工资太低,他却觉得对于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已经很高,于是在友好气氛中沙扬娜拉。几周后,我在LinkedIn上面更新了现在的职业,他还跑来状态下面留言,恭喜我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现在想想,这个人倒也有趣。
从这件事中我也想到,工作中,老板可能吹毛求疵,是员工眼中的吸血鬼、奴隶主;可是脱离了工作,他/她可能是个很好玩、很随和的人。当然作为“下面的人”,你永远难以猜测上司是否将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也不能判断平时老板的一个玩笑是不是在暗讽你工作中的不得当。只有你完全换了一个行业,作为平行层面的人来和他打交道,才会抛了那些枷锁正常交流。
目前的这份工作,虽然说是全职,但也有6个月的试用期。大家口耳相传其实一般人都能通过,但我还是小心翼翼,生怕从“上头”得到不好的评价。我也会仔细观察同事的言语交流,不漏过一条关于公司政策、人员变动的八卦新闻。
其实,我本不想要这般紧张。上班第一天,我已经在心里对自己说:这只是一份工作,不要让它影响到你的生活;别人的话都不重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可直到有一天,全公司管理部门邮件组里(包括我)收到一位mentor(导师)对其mentee(学徒)的评价,指其工作不够仔细,表达不够清晰。大家一嘀咕,纷纷觉得是些鸡蛋里挑骨头的问题,当面提醒一下就能改进。关键问题是,在试用期间,mentor的反映对于mentee是否能留下非常重要,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位mentor从mentee入公司以来就看似与其十分亲密,经常一起走路说说笑笑。如果关系真的那么好,在日常谈话里点一点就知道,没必要在背后戳上一刀。
此次事件之后,我更觉得职场政治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微妙,也不再单纯地相信公司里的“评价”是完全基于表现,公正无虞。至少这位mentor,我不觉得她真心想要帮助mentee成长进步,而至于她这份报告的目的是什么,谁也说不好。
或许真要像朋友说的,做一根“老油条”,什么事都唯唯诺诺,什么话都点头称是,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更像另一位朋友说的,在公司呆久了,要做的事情就那么几样,上手后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这时候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entertain
boss(娱乐老板),上司高兴,再严重的错误也能捋平;跟上司弄僵,哪怕工作能力再强,也履步维艰。
如此看来,全世界职场的人际关系都没什么两样了。与开头说的似乎自相矛盾。
好在是,我们都还年轻,还有历练和横冲直撞的本钱。最近看的美剧《Newsroom(新闻编辑室)》里,成熟干练的执行总监Mackenzie对新来的小姑娘Maggie的评价是:“Me!
Before I grew into myself and got hotter with
age(她就是我,成长为独立性感的女人之前的我)。”至少现在,趁着自己还懵懂未知,哪怕多吃一点亏,也要多学一些新东西。时长日久,究竟未来的我会变得处事圆滑、深不可测,还是果敢独立、富有个性?我真心希望是后者,也会往那个方向而努力。
后一篇:自己创造,阳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