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眼一日】什么是你的“国际标签”?
标签:
国际标签全球化相互融入nationalidentity杂谈 |
分类: 愚眼一日 |
(摄于新加坡艺术博物馆。泰国艺术家的作品随处可见宗教的影子)
1
隔壁第二个门住了位皮肤棕黑的美女,其穿着到举止都让人坚定不移地相信她是印度人,直到有一天在电梯里偶遇,聊到将去马来西亚乐高乐园玩的计划,她摆摆手说:“Well I haven’t been to that one, I just went to the one in England(我没去过那儿,只在英国去过乐高)”浓浓的英国口音,让我终于对她的国籍判断产生了怀疑,询问后才知道她是来自英国的交换生,护照上盖的是大英帝国的章印。至于后来在她房间门口瞥见印着英国国旗的人字拖,便联想起007系列电影里M女士办公桌上的那只披着英国国旗的狗狗玩具,不禁会意而笑了。
2
跟教艺术课的德国美女老师参观新加坡美术馆,适逢馆中正在举办泰国现代艺术展,走马观花几圈,发现创造作品们中无处不见宗教的影子。好像佛教和禅理已经融入到泰国艺术家的身心深处,因此无论何时有了构思都要将他们的国教融入其中。
随后遇见了一位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女士,看到我们这么一大班求知若渴的学生,便主动上前为我们解说。当看到一位行为艺术家用粉笔画在墙上的作品时,她颇有些激动地说:“作者的初衷是让每一个来看展览的人都可以用粉笔在墙上作画,可是不知为何博物馆管理方最后把那些粉笔都没收了,大约是要保存原来画作的完整性,”她的声音上扬了八度,“自由高于一切!如果作品本身的自由创作理念被这样人为地破坏,还有什么意义呢!”神态间颇有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经典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中自由女神的风貌。
与法国女士告别后,我们的德国老师诙谐地说:“瞧,这就是典型的法国人——自由高于一切!”
3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移民国家,如此般的“国际标签”实在不难找寻,包括新加坡本地人自身。我作为大陆人,对于广东语系、闽南语系的人凑到一起就说“鸟语”已经见怪不怪,更习惯讲英语的时候自动转化为“Singlish”模式。然而我困扰的却是,很多时候人们太过于重视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但同时是否也会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有同样标签的人群之中?
在新加坡的大学里,你能听到“Kiasu(怕输)”的本地学生抱怨外国交换生party到深夜、生活毫无规律;同样在美国的校园里,老美们也大多觉得亚洲学生就是书呆子、没有其他乐趣。更甚是在这种种不协调、不理解、不融入的局面下,标签化并没有得到削减,反而显得越来越鲜明。于是尽管托马斯·弗里德曼写了部《世界是平的》,可我仍然质疑全球化是否真的成熟了、饱和了?还是尚有很多难以弥补的空缺?
4
不希望看到的是,有些同胞“被同化”之后便远离和淡漠了自己本国的人群,更不愿中国、美国、欧洲人各自扎堆,失掉了所谓“交流”的意义。
然而,要谈国际关系实在是一个深奥艰涩的话题;在促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乐于互容的同时,还得保持各方独特的文化和形象,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有一点是我时刻提醒自己的,便是永远不要将自己的“国际标签”做得太大,以至于模糊了看远看广的视线。不妨也带着宽容和理解之心,去审视和欣赏别人的标签,从中取下一两分美丽的颜色,给自己的心灵增光增彩。
如果您也喜爱我的文章,请来#凤凰菁英博客大赛#为余跃波投上一票!地址:http://blog.ifeng.com/zhuanti/jingyingpingxua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