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愚眼一日】做记者应有的态度

(2012-08-22 22:34:13)
标签:

新闻

采访

传媒

bertha

benson

资深记者

经验

课堂

学习

成长

叶小愚

梦想

校园

分类: 愚眼一日

   【愚眼一日】做记者应有的态度
(“采访”现场,“受访者”Bertha眉飞色舞,做“记者”的我们反而满脸狐疑)

    走上来,第一个活动就是“Interview me!”

    这是我参加的学校Tembusu College的一门Master Class兴趣课上,一位有着26年采访经验的老记者昂着头,翘腿坐在一屋面面相觑的学生面前,眯着眼睛等我们向她发问。

    兴趣课的题目是“The Art of Interview(采访的艺术)”,本来预期多学习一点采访技巧,和报馆(这位Bertha Henson女士是《海峡时报》的资深编辑)的老前辈取取经;也猜想了种种下马威,却没料到她竟然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这些后生去采访她。

    我有预感,这会是一节不简单而且意义非凡的兴趣课。

 

Bertha其人

    报名参加兴趣课之前,我简单地做了些背景资料调查:Bertha在新加坡报业控股可谓是泰斗级人物,在《海峡时报》、《The New Paper》、《Business Times》及多份SPH旗下报纸及杂志担任要事,采访过多位名人大腕,更留下不少让人称道的经典报道。如她所说,此时此刻,虽然已是“高龄”,但她想要转换人生方向,于是选择来到国大Tembusu College做一名常驻讲师(Resident Fellow),把她多年来的经验带给有热情从事新闻事业的孩子们。

     当然以上这句话,在Bertha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写到报道中的,她一定竖着眉头发难:“All the rubbish things!(全是废话!)”

   

做记者,永远别谈感情!

    战战兢兢地第一个举手:“您遇到过最艰难的采访时刻是什么?”女老记瞥了我一眼,反问:“这与我成为常驻讲师有什么相关?”然后继续“下一个问题!”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自己来晚了,Bertha本是让大家关于她担任常驻讲师一事提问,自然会以为我提的问题差出十万八千里。不过,这样一次窘况也提醒我,每一次提问都要记住紧扣主题。

    另一位同学说:“Bertha,how to you feel about being a resident fellow?(您对成为常驻讲师感觉如何?)”同样遭到了白眼,Bertha表现出非常茫然的样子:“How do I feel? What do you expect me to say? Happy? (我感觉如何?你想我告诉你什么?感觉很快乐?)”照例“嘲弄”过大家一番后Bertha谈到,一名好的记者发问,永远不会谈感情。比如问对方对于此事的感受,会让人感觉生涩,且常常没有下文可接,从而使对话进入僵局。我暗暗吸一口凉气,还好自己做采访时很少问及对方的感受,还以为自己疏忽了,其实所谓的“谈感受”不如“就事论事”来得实在。

    本节课最后,Bertha还是很给面子地谈回我之前“跑题”发出的提问,Bertha工作生涯中最为艰难的莫过于采访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三弟因癌症病逝一例,不仅是因为对方身份特殊,更牵涉到家家户户都会有的人情伤感。“那3个小时的采访是最黑暗的时刻”即使是风风火火、甚至有些“男人婆”的Bertha,回忆到不久前的往事还是神情凝重,看来,她也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嘛。

 

资深老记采访我

    虽然一开始就被Bertha呛声,我还是不甘示弱:“Can you demonstrate the way you gonna interview a person, like me? (既然你说我问的问题不好……那么您能演示一下您提问的方式吗?)”她眼珠子一转,让人大跌眼镜地回答说:“I'm not interested in you, why shall I interview you then? (我对你又不感兴趣,干嘛采访你?)”正当气氛有些尴尬的时候,Bertha的连珠炮又来了:“你说过你在报业控股实习过,你觉得你学到的最珍贵的经验是什么呢?”猝不及防的我赶紧接上去:“交流技巧。”“你觉得怎样才能与人有效交流?”“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并看看相关报道,找出之前没有被捡起来的问题和特殊之处,再与受访者谈论。”这一回我比较胸有成竹,张口就来。

  “很好。”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我终于得到了上课一个多小时以来、所有人中唯一的一个认可。“你认为你采访过的最难搞的人是谁?”Bertha竟然挤挤眼睛,我也放开来道:“就是你。”

    一来二去,从不间断,这次特殊的“被采访”经历,让我看到Bertha二十多年来做传媒的丰厚经验与知识,以及她游刃有余的提问“操刀”技巧。我明白,自己还有很多要学,这节课的作业是采访Tembusu的多位常驻老师,帮他们重新写履历,果然是Bertha的风格。不过我想,无论准没准备好,我都怀着更好奇的心情和求知欲,等待下一节课的来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