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眼一日】一定要好好对待母亲

标签:
养老服务新加坡中国社会父母子女情感 |
分类: 愚眼一日 |
早上发了一篇“愚言微评”,内容是这样的:
早上帮家里洗内衣(嗯,属于比较"破天荒"的),发现老爸的内裤已经旧到像一条抹布,我问老妈怎么不早点丢掉,又不是没有新的,我妈说,就你那么干净,我们内衣内裤穿了几年也不会丢,你要把你爸的裤衩丢了他一定会去垃圾堆里找出来接着穿。这话有点损,但也让我看到上一辈人的质朴无华。
据袁老师说,7月30日主持“仁爱华”开业典礼时,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在上台发言后对他说了一句话“一定要好好对待母亲”。“仁爱华”(Right at Home,简称RAH)本身是是美国居家照护行业的佼佼者,为老年人和残疾成年人提供所需的照护,以帮助他们保持独立的生活。
我本身很赞成这样的服务行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出现,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企加盟,只要能为我们的上一辈顾及到忙碌的我们做不到、想不到的,让父母不至于老无所依,就应该推崇。
本身忙碌奔波照顾不到父母多少已经很惭愧,怎么能不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让父母享受更好的服务呢?不过,恐怕这逐渐完善的养老体系,也不能足够。
之所以发出这么多感慨,是因为我想起在新加坡的咖啡店里,那些伛偻着背影、步履蹒跚的清洁工,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拿着微薄的工资,风吹日晒,日夜兼程,为什么不在家安心养老呢?
我所了解的新加坡福利体系还算是比较完善的,家政服务也有足够供求,高薪的上班族子女们,也不至于让老人们为了零星薪水上街打工。可是当我看到组屋楼下坐着的老人们,没有人陪他们说话或散步,只能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发呆,突然理解了他们出门做工的举动,也理解了母亲口里常说的“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
遥想,在我所长大的小城铜陵,虽然交通不方便,经济不发达,但我的外婆家、奶奶家、我家、还有其他的叔叔舅舅阿姨家,距离都不超过二十分钟车程,最远的也只是住在合肥,但逢周末必回来探亲。平时老人们各自买菜做饭,中午儿女们有的会路过搭口,或者晚上带着小孩来坐上几个钟头。印象中,外婆家从来都不会冷清寂寞的,总有着家里的亲戚来来往往,老人也招呼得不亦乐乎。母亲偶尔忙起来,一周少回去一趟,那边的电话一打过来催就马上动身。
新加坡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还是值得称道的,在报馆实习的时候,常常路过的组屋楼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穿红衣服的社工带着数十个老人组织活动。或者是学华语,或者是唱英文歌,气氛颇为热烈。我看到他们的身影,再想想自己的父母,对金会长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父母省吃俭用供养我们,我们能不能以同样的精心来回报他们?
一定要好好对待父母亲,万物皆有循环往复,尽心服侍老人,潜心教育后代,人生才能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