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别)比谁聪明
(2011-07-04 09:05:18)
标签:
文章鲁豫有约叶小愚情感人生感悟杂谈 |
分类: 生活感悟 |
是夜和家人一起看新一期的《豫·约》,这档众口评价不一的节目,如今只有嘉宾比较吸引我了。此次喧宾夺主的是“一线当红小生”文章,他的作品我完整看过的只有《海洋天堂》,结尾处还是很配合地在背景音乐烘托下潸然泪下。最近《裸婚时代》闪亮了80后的童佳倩和刘易阳各一个,我还没来得及端详这部剧,倒愿意先听听主演,这位27岁小男人,会经历怎样的“大世界”。
长达一个小时的唠嗑,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片段。谈到婚姻中的浪漫,观众猜测文章与马伊琍的生活是不是也像《裸婚》一样波澜起伏,文章却摇着头说:“早就没有了。”他笑称,谁也别和马伊琍抖机灵,生日的时候故意在电话里说赶戏很忙,然后在偷偷赶去片场的过程中被老婆不留情面地识破,还得“被留个门儿”。吸取教训了,便也不再耍聪明,老老实实地过柴米油盐的日子。鲁主持在这个时候说的一句话还是比较靠谱:“这样生活得才比较踏实。”文章点头称是。
世界上没有聪明,只有自作聪明。世界上唯一绝对的事,就是永远没有绝对。前一句是我的杜撰,后一句是我小时候比较喜欢的童话作家郑渊洁的经典语录。也是受郑的影响,我每隔一段时间会模拟他的语气总结些胡言乱语,有可能以偏概全,但对于我自己,说不定是终身受用的。
其实不仅是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上升到亲人层面,情况也未必有所改变。这段时间全家都在忙一件事,表弟高考结束填志愿。孩子想学医,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家领导轮番上阵劝说无效之后,妈妈在背地里感慨一句:“学医说不定也好,以后家里还可以出个医生,只要他回来工作,我们老了就不用愁了。”我默然。母亲出生于一个三男三女的大家族,从小,我就被灌输“血浓于水”的观念——无论何时,家族的忙都要义无反顾地帮,这就是亲人。
我一直认为,帮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一来是有优势者愿不愿意帮,二者是下风者愿不愿意被帮。只要有一方是勉强的,这个忙就一定难以办得顺风顺水,即使成功,说不定每个人心里都还有个疙瘩。但是母亲那一辈的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是家里人,看到了哪家有困难就要主动伸出援手,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就是“家和万事兴”的表现。我觉得这里忽略了一个心理元素,不是说亲人之间就可以不顾面子,有的时候甚至越亲越要面子。
小城市的人,习惯说个“指望”,我自己从小学五年级都听喝醉酒的爸爸说“女儿啊,以后奔驰宝马就指望你了”。当然不是真的要求,只是表示一种深沉的期望,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即使明知道行动上实现不了,亲人们还是愿意偏执地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一做到底。现在表弟还没上大学,就“指望”出个包办的家养医生。可能是我比较尖刻,但是现在的九零后,谁知道。
美梦破碎的例子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前段日子,一位比较熟悉的哥哥要结婚了,不是裸婚,房子是用他和妈妈共同居住了十几年的老宅加上高额贷款换来的。新房子连装修的钱都没有,离异多年却一直单身的母亲只好另嫁为人妇搬出儿子的小世界。想当年这位哥哥考上大学的时候,在场的我们也不是没有听过“以后就靠我家XX了”的豪言壮语,到头来,还是“指望”惹的祸。
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偷鸡不成蚀把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古时的这些谚语用在家庭里好像不太合适,但是这变质变量的社会又无时无刻不提醒我们现实的残酷。人们越来越活成独立的个体,独生子女这一代更缺失了血脉相连的纽带,你管这叫爱憎分明通体实务也好,不近人情自私自利也罢,如果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趋势,那么对不起,你只有服从它。
谁也不比谁聪明,谁也别比谁聪明。我们都是这样茕茕孑立地活着,即使形影相吊,入世不成却仍可独善其身,至少获得心灵的一份淡泊平静。无欲无求者最为快乐,勾心斗角者容易身心俱疲,短短几十年,每年只有三百六十五个岁月,何必顾左右而言他。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心如止水,平平淡淡才是真。
前一篇:父亲节,我记早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