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一夜之间,同学好友的校内网、QQ签名都不约而同地出现“蜗居”二字,有人大呼其过瘾,有人感伤到不行。我不能免俗,跑到PPS上面看了一集,竟一发不可收拾。在剧作家六六的笔下,郭海萍、郭海藻两个出身相同、性格迥异的女子在江州这个物欲横流的大都市如同真正的浮萍水藻一样漂泊,为了共同的目标——房子而做出的不同的方向抉择,也引发出相去甚远的人生道路。我迷上了这部电视剧,从此也加入了校内、QQ张口闭口把“蜗居”挂在嘴上的族群。
可是不久之后我收到了一条网络留言,是我的一位大学毕业正在工作寻觅期的姐姐发的:“你这么年纪小小也看《蜗居》?不适合吧。”如同青莲出水般,我把自己从喧闹的热潮里拔出来,好好审视一番此情此景。不适合?是呀,才十七八岁的人,本是该哈韩哈日,看《花样男子》《gossip girl》的青春季,我却在《蜗居》的现实阴影里度量着“房奴”的出路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将如何把握。要是在从前,别说《蜗居》,像《焦点访谈》《实事调查》这种沉闷的现实报道都必须当小学教师的妈妈逼着我“了解社会”才能看下去。曾几何时,我也笑大人看的电视剧太老气,一点不能体现电视节目的娱乐性,在那时的我心目中,何炅谢娜的《快乐大本营》才是生活乐趣的源泉。
然而渐渐地,仿佛是大势所趋,我开始在同学的带领下看《奋斗》,知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不仅仅是成人们的口头禅,在初试社会的青年一代身上同样适用;后来《我的青春谁做主》大热,通过三姐妹的闯拼,我懂得青春有时很难一人恣肆把握;再到现在的《蜗居》,这回算是我主动上的“贼船”,因为我实在很好奇,毕业之后,我们究竟会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四年寒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越成长越觉得时间像飞梭眨眼而过,工作、恋爱、买房、结婚、生子……这些原来遥不可及的字眼突然跳到了人生字典的下一个篇章,这个字部叫做“成年”。
老作家王蒙曾经说过一条“中道中和原则”,要求人们“认同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复杂性”当然也包括变化:青葱少年的形象从以前满脑子打土匪闹革命的“潘冬子”“小兵张嘎”成长为遭遇褒贬不一评论的“月光族”,再到现在处于“尴尬的定义区”的干事精明、成熟缜密的八九十后青年。社会的各方面信息和思想渗透再也不是父母和班主任没收几本“口袋书”可以阻止的了的——因为我们再也不屑于那些幼稚的成人生理知识,我们需要的是经验、是灵魂指导、是一个安排周细、稳重妥当的人生规划,是一幅在这些宝贵的经验、指导、人生规划基础上描绘出的恢宏蓝图。这样的复杂和多元性,没有必要再强调“要求”,因为我们自己已经跟随趋势、自愿融入。可称之为“被迫式成长”,其实更多的是时代 步伐加快以后的附生产物。
还记得三年以前,我的一篇《十四五岁的我看张爱玲》荣幸选上省内大报的“新安百人博客”,回看那时的笔触,青涩而简致,单纯地从文学角度看人看世界。而现在,十七岁零八个月的我看《蜗居》,看到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对明天既有忧患又不无憧憬。我想,如果当年写张爱玲的我还是条刚出卵绒的鱼苗,现在的我也该算是经历过独身出国、异地求学的小型风浪的“战斗鱼”。所以,有什么“不适合”呢?如果对于社会现实的了解和思索已经越来越低龄化,我们也只有顺应潮流,加入到深入思考努力实践的队伍里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终于也会发现,年龄其实不是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