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白话译文:
自然之道就好像人们张开弓弦对准目标一样!
目标居高,弓弦下抑;目标在下,弓弦上举;弦拉过头了就放松一点,弦
拉得还不够就再拉紧一点。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减损有余的来弥补不足的。
人世之道却往往不是这样,它竟是减损不足的来奉献给那有余的。
谁能够真让那有余的拿来奉献给天下呢!这只有那有道者才做得到。
正因如此,圣人他能努力实践而不恃恩求报,成就了事功而不居执其功,
他不愿意夸耀自己的贤德。
药方:
自然有一调节性的原理,因此「损有余以补不足」,但人间世往往「西瓜
偎大边」,损不足以奉有余。
「依道不依势,依理不依力」,这原则很简易,不要自己弄混淆了!
放大空间,心胸自然宽广;放长时间,目光自然久远!大时间、大空间,
自有大格局!
跳脱开目前的限制,超越出来,你真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白话译文:
天下间的东西没有比起水还来得柔弱的,
但要攻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比起水还能胜任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水啊!
软弱能胜过强硬,温柔能胜过刚强;
这道理天下人没有不了解的,却没有人能好好去实践它。
正因如此,古先圣人说:能为国家大事而蒙受污垢的人,这就叫国家社稷之主;
能为国家大事而担负祸患的人,这才足以做为天下之王。
以上所说乃是雅正之言,但看似相反尔!
药方:
话怎麼说都不重要,事怎麼开展的,这才是重点,请注重「坤」(具体性)原则。
语言的最大限制与吊诡就是它具有两面性,解开这两面性,直入本源,你
才能真明白事理。
柔性的颠覆与瓦解势将带来真正的生长,不必太强调刚性的建构!
「正言若反」,但不一定「反言若正」,正正反反,要息心止虑,想一想!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白话译文:
调解了大怨,之后,一定有余怨,这怎可以说是完善的结局呢!
因此圣人执拿著债券,却不向人逼求。
有德的人手拿债券亦无所逼求,无德的人手拿著租税章例向人逼索税租;
自然大道是无所偏私的,他永远帮助那有德的善人。
药方:
与其事后还要调节,无宁就不要发生,这要有一点历史发展的智慧!
还它个本来面目,让出一片天地,这世界就会变得很美好,不是吗!
站到里面去,会很挤;站出去,一切不就都好了吗?另立新的生长可能!
什麼是「德」,就是让他觉得有「得」,若老让人觉得失去了什麼,这德
就不叫德。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白话译文:
小小的国度,很少的人民,让那些超过十人、百人这样的有才华的人物也用不著,
让人民爱惜生命而不愿意远徙外地,
即使有舟船车轿,也用不著乘坐;
即使有盔甲兵器,也用不著陈列;
让人民回复到远古结绳纪事的时代,
品尝甘甜的食物,穿著丰美的衣服,居住安适的处所,悦乐文雅的风俗,
接邻的国度,彼此相望,鸡啼狗叫的声音,彼此相应感通,人民直到老死
也不必急得往来。
药方:
有了真情相感相应,那就不必用言语急得去沟通,只是鸡犬之声相闻,已
是悦乐一怀了!
尔分我界的观念是人类文明的象徵,这是文明,同时也是「文蔽」!
生命的可生长性原则是优先於一切的,不要在世俗的势上打转,把自己都
转糊涂了!
鸡犬之声无意义而有意韵、有意味,人们的语言看似有意义,但可能既无
意韵,也无意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