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总结的地震前兆都不可靠
(二)现行的经验预报方法是走不通的
(三)按照地震过程的物理实质,准确预报是不可能的
一、人类已积累的观测资料中确有地震前兆信息
通过1966~1976年几个重大地震的逐个总结与系统研究,对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方法的系统研究、地震预报方法的实用化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对邢台地震以来的前兆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运用多种排除干扰的方法,经过严格筛选得出一批可靠的前兆现象。这些前兆的变化量远远超过仪器观测误差和噪声水平。如海城地震前的前震活动,唐山地震前唐山地区的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视电阻率异常等是得到国际同行承认的可靠前兆。这些异常大多是震前发觉,并非全是震后总结得出的。
对筛选出的前兆现象多数不仅进行了统计检验,而且,对其形成机制也开展了一些实验或理论研究,有的是按学科进行,也有按地震进行实验和理论探讨。如地下水位、水氡、地电阻率前兆的机理按学科进行了室内与野外观测实验,对前兆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些解释。90年代以来,环绕唐山地震前兆的多项异常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从地震孕育模式的角度探讨了各项前兆的综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观测到的一些重要前兆是可以获得统一解释的,换句话说,已积累的前兆资料中确有地震前兆信息,并不是像Geller所说的全是噪声。
是否真正的前兆还需实践的检验。30多年来在我国确实取得了若干次预报成功的实例。如众所周知的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的临震预报、1976年8月15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和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6年6月4日新疆伽师6.0级地震、1998年10月云南宁蒗5.8级地震是比较成功的短临预报。预报成功的震例说明地震预报是可能的,说明人类已积累的认识中包含了部分真理,沿着已开辟的预报道路走,并非是完全徒劳的。
然而,Geller指出的问题:一些重要地区的预报未能成功,一些重要地震发生未能预报,这是实情,说明单靠现有途径不足以解决地震预报这个世界难题,还需要开拓新的途径。
二、加强地震前兆与震源关系的研究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关键
在地震预报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少部分成功,大多数失败的情况呢?根据笔者对前兆的多年研究,前兆的存在与地震预报是两个既有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问题,有前兆现象出现不等于就能正确地预报地震三要素,因为前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其前兆种类、幅度、分布范围、持续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笔者在“地震前兆地区性”中,按地震前兆的总体特征分为两大类:破裂型地震与粘滑型地震。前者发生在断块内部或断裂带汇而不交的地区,后者发生在活动断裂带上。断裂型地震的前兆种类多、分布广、持续时间长、变化幅度较大;粘滑型地震的前兆种类较少、分布范围小、持续时间较短、变化幅度较小。近几年来,通过地震前兆场孕育模式研究,发现地震前兆场时空分布与孕震动力环境有关,如中国西部地震与华北地震的前兆场时空分布特征存在着一定差异。同一构造区内,地壳、上地幔结构不同的地区,其地震前兆变化特征也不尽相同,如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在大地构造上相似,都位于华北凹陷带的边缘,但震源体内的细结构不同,其短临前兆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海城地震短期阶段突发性的宏观、微观异常很多,且表现出“三起三落”,再加上临震前的频繁前震活动,而唐山地震前短期阶段突发性宏观、微观异常较少,且无直接前震活动,地震活动表现出“空前平静”。同一构造区,同一类型地震在孕震的不同阶段,其前兆的种类、幅度、形态、速率等特征不同,同一阶段不同观测点的前兆也可以不同,同一阶段,不同种类的前兆形态、幅度也有差异。
总之,地震前兆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能系统认识和掌握地震前兆的时空分布规律,即使震前存在多种前兆现象,由于震前不能分辨其阶段性,不能区分是震源内或震源区外的前兆,不能鉴别是一个地震或多个强震前兆的叠加等等,有了前兆现象仍然不能正确地作出地震三要素的预报。唐山地震短临预报未能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地震前兆与震源关系的深入研究,取得地震前兆时空分布与演化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关键。
三、在地震类型不同的孕震区内建立配套的前兆观测系统是取得前兆规律的重要基础
怎样才能取得地震前兆的规律性?仅靠室内研究是不行的,无论是物理模拟或数值模拟都只能在简化模型条件下进行,而地震前兆受地壳介质非均匀结构的影响很大,不在野外进行实际观测,取得前兆的规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然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前兆分布规律也不一样。所以,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强震孕育区内,根据其类型特点,建立相应的配套前兆观测系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取得地震前兆的真实观测资料,以此为基础,分门别类地进行详细研究,并开展相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从中寻找地震前兆的定量判据和地震前兆时空分布规律。这样的研究靠以往的震例库中的数据是难以开展的,因为过去的前兆观测台网无论密度、精度、分布和种类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取得的资料常常不配套,根据震例资料得出的种种统计关系误差都比较大,由此预测未来的地震三要素,效果不理想是自然的。
在设计未来的前兆观测系统时,应当充分考虑地震的类型,对于破裂型地震,由于其前兆种类多、分布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前兆观测系统分布范围应当较广,观测的项目应当较多,等待价时间也应较长。对于粘滑型地震,由于其前兆种类较少,分布范围小,持续时间较短,前兆观测系统的观测范围可以小一些,前兆观测仪器的精度应当更高。同时,还应当考虑前兆的重复性。根据现有的认识,在已知的多种前兆中,其重复性是有区别的。应当选择重复性较好的项目(如测震、形变、重力、水位等)先进行高精度、高密度观测,以后再根据情况逐步增多,这是研究前兆场时空分布规律的重要基础。
除了前兆的系统配套观测外,详细的地震地质和深部构造探测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进行孕震构造环境的基础。
四、特定地区的地震不仅是可能的,而目是有价值的
在上述地震前兆观测较为完备的地震区,建立相应的现代化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配备有经验、有水平的预报研究人员,保证足够的研究经费,吸收、运用、发展已有的预报经验和知识,在几天或几个月之前做出某些地震的预报是有希望的,即使个别参数末达到Ge11er的要求,对地震灾害的减轻也是有意义的。例如海城地震预报,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一次成功预报,按地震三个要素看,并不完全准确。1975年1月中旬在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根据地震活动的增强,金县短水准曲线大幅度异常和大范围的宏观异常等,提出辽东半岛及附近海域,1975年上半年甚至在1、2月份,可能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预报地区较大,预报的震级与实际相差1级多。按照Ge11er观点,这不能算正确预报。然而,就是这个不大准确的预报却收到了巨大的减灾效果。如果没有6级左右的破坏性地震预报,就不可能采取强有力的防震措施,不动员人民撤到房外,那么人员的伤亡数字不会是以千计,而是以10万为单位,因为海城及周边地区是人口密集区。1996年的新疆伽师地震是另一个实例,由于事先有预报,使灾害大大减轻。震后江泽民主席说:“看来,有预报与无预报效果大不一样”。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由此可见,对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成就全盘否定是不妥当的。我们应当珍惜那些虽不成熟但是可贵的经验,珍惜那些虽不完全,但包含部分真理的认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不断开拓新的预测途径、方法和理论,只有这样突破地震预报的远大目标才会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