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始的失对、失粘、失替的概念是什么?

(2020-04-09 13:19:04)
分类: 如是我观
已乘黄鹤,此空余黄鹤
一去不复,白千载空悠
历历汉阳,芳萋萋鹦鹉
乡关何处?烟江上使人
------------------------------------------------

失对何指?每句最后一个字,除首联如果平仄相同那不就成了柏梁体了?那还叫近体诗吗?

失粘何指?每句第二字,次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不一致叫失粘,是专指第二字。

失替何指?每句第四字,第六字。如平仄不交替才叫失替。

无论广义近体,狭义近体都必须满足不失对,不失粘。只有不失替才是狭义近体要求的。

理论界长期把这三个概念搞混,才导致争论不休。

按此标准,《黄鹤楼》完全符合广义近体的两大要素,即不失对不失粘。

近体诗的进化是渐进的,但是至少经历了两次。

一次就是双数句平韵尾,还有粘对。另外一次就是平仄两两交替。

粘对是近体诗第一次成型时就有的概念,说《黄鹤楼》是半古风、半律句,不精确。既然是古风句是不是可以随便写?它的韵尾其实还是平仄相对,句中的第二字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起句还是平仄相同。所以《黄鹤楼》它的整诗都是有规律的,整诗都没有失粘、失对。

失替是狭义近体产生以后才形成的概念,所谓的两两交替。一开始并没有这个概念。后来狭义近体渐成主流,这些失对、失粘的概念才向狭义近体靠拢,并依附它重新定义,乃至有人干脆就把这三个概念当成了一回事。

实际上并不是。《黄鹤楼》是近体第一次成型时的“合格产品“。

从沈约到沈佺期近体诗是如何成型的?

最开始先变的就是古风的仄韵尾,魏晋南北朝的靡靡之音,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唐人最看不惯这一点,所以先变平韵尾。

其次变柏梁体的一韵到底。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还要讲阴阳调和。单数句韵尾为仄,双数句韵尾为平。内讲阴阳调和,外显阳刚。这样既合道家的阴阳调和,又显儒家的中庸之道。古人认为如此治国才是最合于道。所以在诗体上必会体现出来。

所以原始的失对概念就在于此,只看韵尾一字,不可再回到从前的一韵到底,也不能再令仄韵结尾。

再次,为了使四联能够有机相连,故规定了要粘连,就落在了第二字上,除了韵尾唯此字不可违律。

那时管过第四、第六字吗?只有到了沈佺期时期才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两两交替。这时才真正产生的失替概念。

所以失对、失粘的概念是产生于沈佺期的狭义近体之前的。既然产生于前,那怎么会连第四字、第六字也会论呢?

只有失替才是论第四、第六字的。但是随着沈佺期的狭义近体占据主导,并且狭义近体的律最严,故而时间一长,诗人群体经过口口相传,慢慢才把失对、失粘的概念也论到了第四、第六字上去。

试想一下,如果都能论到二、四、六上,那还分失对、失粘、失替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从近体发展过程来看,对、粘、替的概念的产生不是同时间的,是有先后次序的。

因长时间的口口相传,诗人把对、粘、替的原始的概念早已忘记,以为区别不大。其实它们特指的字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