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太平歌词资料 |
[唱]
(那)人生在世天下游,争名夺利几时休。
闯罢了江湖跑断了腿,走遍了天下游遍了州。
(这)四方景致观不透,那天下美景数这杭州。
山又青来水又秀,(可)真好似金山竹影几千秋。
龙头船引着凤船走,公子王孙坐在了高楼。
那金鱼儿也是斗,那银鱼儿也是斗,嘿!来往就不断那打鱼的舟。
清明节许仙来插柳,家家户户祭扫坟头,
许汉文撩衣往前走。又来了温柔娴雅美貌多姿十七八岁两个大妞妞。
[白]
清明佳节,许仙许汉文,游湖借伞,这是个传统的故事。那么说,遇见了两个大妞妞是谁呢?是北泉山黑风洞白衣大仙,也就是传说中的白娘子,带领着小青,前来游西湖来了。这白娘子和许仙五百年前有缘。该当着今生得配,这事儿啊,就让小青儿看破了,说:姑娘,奴婢有话对您言讲:
[打新春](注一)
青儿未说话哎,先把这笑脸儿扬啊。尊了声姑娘细听一个端详啊,咱二人来至在这西湖岸那伊儿呀儿呦哇,
遇见了风流潇洒俏才郎那伊儿呀儿呦。
西湖他好比普救寺,桥栏杆好比粉皮的花墙啊,小书生好比那张君瑞那伊儿呀儿呦哇,
你比作崔小姐,我比作小红娘那伊儿呀儿呦。
白蛇闻听,忙把那口张啊,一句话说的我们透心儿凉啊,五百年前姻缘配呐伊儿呀儿呦啊,
待等这鸾凤配成双呐伊儿呀儿呦。
[白]
说了这么几句话,白娘子一听,有道理,青儿你说的对,但是你看,西湖岸上人烟稠密,我们二人没法说话啊。青儿说这有何难哪,待奴婢与你做法,手掐诀、口念咒,霎时间云长西北是雾奔东南,这小雨呀可就下起来了。
[银纽丝]
许汉文哪扶栏杆正往桥下走,忽然间凉风冷飕飕,春雨贵如油,蓝衫全都湿透,瞧奔了游湖的人呐个个地遮住头,
急忙忙买把伞遮住了我的头,又见那旁来了小船舟,许仙忙开口,船家慢些走,搭一搭埠头(注二)渡我到杭州
[白]
许仙呐,要去杭州,因为在杭州呀,开了一个药铺,他要上船,青白二蛇也就赶紧跟过来了。必须要赶到一个船上,要不怎么有游湖借伞呢?
[唱]
许汉文上船奔杭州,又来了青白二蛇两个妞妞。
二姑娘走路风摆柳,上船坐在了船舱的头,
白娘子这旁把书生瞅,好一个风流潇洒独占鳌头,
牙白似玉一张阔口,有一顶纶巾(注三)是戴在了头,
眉也是清来目也是秀,那耳大有轮皓齿明眸。
小奴家若与此人成配偶,豁出来五百年道行我一笔勾。
且不言白蛇把许仙瞅,许汉文从上下打量女娇流。
则见她黑黑的乌云配个慈航兜(注四),横鬓边梳了个水墨云头,
满头首饰把花簪透,再戴着十二景的小耳挖勺(注五)上高楼。
穿花针,饰佛手,颤微微,耷拉下两个那白绒球,蝴蝶鬓她梳了一个瘦,真光溜啊!
不用说人家用的本是那桂花油。一双柳眉弯又秀,扑簌簌,杏核眼,水波流。悬胆鼻子樱桃口,
嘴唇上点的胭脂苏杭二州。元宝耳朵分左右,
耳戴着八宝点翠如意钩。一说话,下巴磕一抖,说出话来好温柔。
上身穿,藕荷色的长襟挽着袖,袖口上搭着狮子滚绣球。
蝙蝠流云交织就,肩膀上搭着一个云穗头。
一低头金锁链儿露,不用说姑娘贴身穿的兜兜。
白布衫,那袖口有点绉,露出来嫩笋春葱手指头。
小胳膊腕来伸出好像那白莲花藕,戴了个赤金镯子走龙头。
十指尖尖戴着手镏,银绛瓒花嵌着龙头。
露出来中衣两个大钱儿厚(注六),这大风也是刮,那刮也刮不透,上手一摸哎呀实在滑溜,
拿在了当铺当上那九两个六啊,怎么那么贵的绸。
并不是那苏州、杭州、花儿扬州,朝觐(注七)来的扬州绸货高价出头,
八幅罗裙团花绣,金线锁来银线勾。雪白色的汗巾腰中系,
风摆罗裙露出来,窄小的金莲一丢丢。
乍相逢许多话儿他难开口,男子有意女子情留。
许汉文游湖巧遇白娘子,到下回水漫金山恩爱结俦。
注释
一 [打新春]:和下面的[银纽丝],都是传统的单弦曲牌,类似的常见曲牌还有:[太平年] [花园叹] [虞美人] 等等
二 埠头:乃是河岸渡口,网络流传版本一般为“助手”,大概是取北京俗语“搭把手儿”的意思,在此处显然并不合理,细听发音修正为“埠头”,搭一搭埠头,意思是请船家搭跳板让他上船。
三 纶巾:纶(音guān),纶巾是古代男子头上一种青丝巾,兴起于东汉。历史上,诸葛亮同学潇洒的“纶巾羽扇”形象最为深入人心。网络流传版本为“寸巾”,不知所谓,实为不通也~~~
四 慈航兜:此处我一直不能肯定究竟是什么。早期张云雷版的流传文本为“梳个四行斗”,我翻遍古代发髻资料,未见何朝代有个女子发型名为“四行斗”的,显然解释不通。但郭鹤鸣表演时,此处唱为“配”,或者“披”(按土语读音pēi),那么就不是梳的发型,而是贴着头发的服饰,什么呢,考虑到当时在下雨,很可能白娘子头上戴着风兜。风兜又名“观音兜”,因为观音姐姐戴的就是那样子,凡人的例子就是出塞的昭君姑娘。因此推断此处词应为“配(或披)个慈航兜”,慈航即观音,传说观音的前身是慈航大士。下一句“梳了个水墨云头”,才是白娘子真正的发型:古代流行的“云头髻”,更说明前一句描述的应该不是头发,而是乌发配着风兜的模样。——这一段解释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太生硬,因此,与其猜测,不如拜托哪位去园子的同学,干脆去问问小鹤鸣,想必他也不会吝惜拒绝地。
五 小耳挖勺:也许有些小朋友奇怪,为什么把耳挖勺戴脑袋上,这其实是古代女子戴的一种“耳挖簪”,据说在明代比较流行,而且确实是装饰和挖耳朵两用的。《红楼梦》里晴雯看偷东西的坠儿有气,“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这“一丈青”就是耳挖簪在南方的俗称,没耳挖的那一头是尖的,这晴雯姑娘可不是一般地狠哦~~
六 中衣两个大钱儿厚:有版本为“中衣两个搭前后”,没道理的,中衣分别搭在前后,那不是门帘子么?联系下一句风刮不透之语,词句应该是描述厚度的。您说词太水了?那后面“实在滑溜”不更是大白话么,小曲小调儿就是这样才俏皮。
七 朝觐:非是我卖弄,敢怀疑大家不知道朝觐乃是朝拜进贡的活动,实在是早期版本太可爱,所以一定要注一下。我看过的版本有“抄起来的扬州绸”,“炒起来的”,“潮起来的”……怎不笑得人打跌呢!那位说了,白娘子哪会有进贡的绸缎啊?各位,此处只是极力地渲染她的服装料子好而已,她是个大仙,人型都是变化的,何况衣裳了。
后记:什么什么,这还有后记?就有就有,不知道我碎嘴子吗。这段太平歌词是许仙和白娘子的初相逢,配合了旁白,还巧妙使用了岔曲儿的曲牌,连说带唱,听起来颇为活泼。白娘子打量许仙一节,郭鹤鸣改用了几句大鼓,窃以为效果并不好,转入时显得很突兀,曲调显得不伦不类,又把整体节奏打乱了,因为前面的曲牌都是整段的,这几句大鼓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插在一个大段的中间了,有些生硬——想法是很新鲜,不知道是否能再多琢磨琢磨。听写这种文本还是满有乐趣的。二位表演本,个别虚字垫字不同,尤其道白部分有点词句出入,我就不更改了,因为不损伤整体的意思,应该无所谓。
(笠原May录入,根据张云雷表演版本听写,根据郭鹤鸣表演版本再校对,增添版本争议等相关注释若干)
(那)人生在世天下游,争名夺利几时休。
闯罢了江湖跑断了腿,走遍了天下游遍了州。
(这)四方景致观不透,那天下美景数这杭州。
山又青来水又秀,(可)真好似金山竹影几千秋。
龙头船引着凤船走,公子王孙坐在了高楼。
那金鱼儿也是斗,那银鱼儿也是斗,嘿!来往就不断那打鱼的舟。
清明节许仙来插柳,家家户户祭扫坟头,
许汉文撩衣往前走。又来了温柔娴雅美貌多姿十七八岁两个大妞妞。
[白]
清明佳节,许仙许汉文,游湖借伞,这是个传统的故事。那么说,遇见了两个大妞妞是谁呢?是北泉山黑风洞白衣大仙,也就是传说中的白娘子,带领着小青,前来游西湖来了。这白娘子和许仙五百年前有缘。该当着今生得配,这事儿啊,就让小青儿看破了,说:姑娘,奴婢有话对您言讲:
[打新春](注一)
青儿未说话哎,先把这笑脸儿扬啊。尊了声姑娘细听一个端详啊,咱二人来至在这西湖岸那伊儿呀儿呦哇,
遇见了风流潇洒俏才郎那伊儿呀儿呦。
西湖他好比普救寺,桥栏杆好比粉皮的花墙啊,小书生好比那张君瑞那伊儿呀儿呦哇,
你比作崔小姐,我比作小红娘那伊儿呀儿呦。
白蛇闻听,忙把那口张啊,一句话说的我们透心儿凉啊,五百年前姻缘配呐伊儿呀儿呦啊,
待等这鸾凤配成双呐伊儿呀儿呦。
[白]
说了这么几句话,白娘子一听,有道理,青儿你说的对,但是你看,西湖岸上人烟稠密,我们二人没法说话啊。青儿说这有何难哪,待奴婢与你做法,手掐诀、口念咒,霎时间云长西北是雾奔东南,这小雨呀可就下起来了。
[银纽丝]
许汉文哪扶栏杆正往桥下走,忽然间凉风冷飕飕,春雨贵如油,蓝衫全都湿透,瞧奔了游湖的人呐个个地遮住头,
急忙忙买把伞遮住了我的头,又见那旁来了小船舟,许仙忙开口,船家慢些走,搭一搭埠头(注二)渡我到杭州
[白]
许仙呐,要去杭州,因为在杭州呀,开了一个药铺,他要上船,青白二蛇也就赶紧跟过来了。必须要赶到一个船上,要不怎么有游湖借伞呢?
[唱]
许汉文上船奔杭州,又来了青白二蛇两个妞妞。
二姑娘走路风摆柳,上船坐在了船舱的头,
白娘子这旁把书生瞅,好一个风流潇洒独占鳌头,
牙白似玉一张阔口,有一顶纶巾(注三)是戴在了头,
眉也是清来目也是秀,那耳大有轮皓齿明眸。
小奴家若与此人成配偶,豁出来五百年道行我一笔勾。
且不言白蛇把许仙瞅,许汉文从上下打量女娇流。
则见她黑黑的乌云配个慈航兜(注四),横鬓边梳了个水墨云头,
满头首饰把花簪透,再戴着十二景的小耳挖勺(注五)上高楼。
穿花针,饰佛手,颤微微,耷拉下两个那白绒球,蝴蝶鬓她梳了一个瘦,真光溜啊!
不用说人家用的本是那桂花油。一双柳眉弯又秀,扑簌簌,杏核眼,水波流。悬胆鼻子樱桃口,
嘴唇上点的胭脂苏杭二州。元宝耳朵分左右,
耳戴着八宝点翠如意钩。一说话,下巴磕一抖,说出话来好温柔。
上身穿,藕荷色的长襟挽着袖,袖口上搭着狮子滚绣球。
蝙蝠流云交织就,肩膀上搭着一个云穗头。
一低头金锁链儿露,不用说姑娘贴身穿的兜兜。
白布衫,那袖口有点绉,露出来嫩笋春葱手指头。
小胳膊腕来伸出好像那白莲花藕,戴了个赤金镯子走龙头。
十指尖尖戴着手镏,银绛瓒花嵌着龙头。
露出来中衣两个大钱儿厚(注六),这大风也是刮,那刮也刮不透,上手一摸哎呀实在滑溜,
拿在了当铺当上那九两个六啊,怎么那么贵的绸。
并不是那苏州、杭州、花儿扬州,朝觐(注七)来的扬州绸货高价出头,
八幅罗裙团花绣,金线锁来银线勾。雪白色的汗巾腰中系,
风摆罗裙露出来,窄小的金莲一丢丢。
乍相逢许多话儿他难开口,男子有意女子情留。
许汉文游湖巧遇白娘子,到下回水漫金山恩爱结俦。
注释
一 [打新春]:和下面的[银纽丝],都是传统的单弦曲牌,类似的常见曲牌还有:[太平年] [花园叹] [虞美人] 等等
二 埠头:乃是河岸渡口,网络流传版本一般为“助手”,大概是取北京俗语“搭把手儿”的意思,在此处显然并不合理,细听发音修正为“埠头”,搭一搭埠头,意思是请船家搭跳板让他上船。
三 纶巾:纶(音guān),纶巾是古代男子头上一种青丝巾,兴起于东汉。历史上,诸葛亮同学潇洒的“纶巾羽扇”形象最为深入人心。网络流传版本为“寸巾”,不知所谓,实为不通也~~~
四 慈航兜:此处我一直不能肯定究竟是什么。早期张云雷版的流传文本为“梳个四行斗”,我翻遍古代发髻资料,未见何朝代有个女子发型名为“四行斗”的,显然解释不通。但郭鹤鸣表演时,此处唱为“配”,或者“披”(按土语读音pēi),那么就不是梳的发型,而是贴着头发的服饰,什么呢,考虑到当时在下雨,很可能白娘子头上戴着风兜。风兜又名“观音兜”,因为观音姐姐戴的就是那样子,凡人的例子就是出塞的昭君姑娘。因此推断此处词应为“配(或披)个慈航兜”,慈航即观音,传说观音的前身是慈航大士。下一句“梳了个水墨云头”,才是白娘子真正的发型:古代流行的“云头髻”,更说明前一句描述的应该不是头发,而是乌发配着风兜的模样。——这一段解释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太生硬,因此,与其猜测,不如拜托哪位去园子的同学,干脆去问问小鹤鸣,想必他也不会吝惜拒绝地。
五 小耳挖勺:也许有些小朋友奇怪,为什么把耳挖勺戴脑袋上,这其实是古代女子戴的一种“耳挖簪”,据说在明代比较流行,而且确实是装饰和挖耳朵两用的。《红楼梦》里晴雯看偷东西的坠儿有气,“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这“一丈青”就是耳挖簪在南方的俗称,没耳挖的那一头是尖的,这晴雯姑娘可不是一般地狠哦~~
六 中衣两个大钱儿厚:有版本为“中衣两个搭前后”,没道理的,中衣分别搭在前后,那不是门帘子么?联系下一句风刮不透之语,词句应该是描述厚度的。您说词太水了?那后面“实在滑溜”不更是大白话么,小曲小调儿就是这样才俏皮。
七 朝觐:非是我卖弄,敢怀疑大家不知道朝觐乃是朝拜进贡的活动,实在是早期版本太可爱,所以一定要注一下。我看过的版本有“抄起来的扬州绸”,“炒起来的”,“潮起来的”……怎不笑得人打跌呢!那位说了,白娘子哪会有进贡的绸缎啊?各位,此处只是极力地渲染她的服装料子好而已,她是个大仙,人型都是变化的,何况衣裳了。
后记:什么什么,这还有后记?就有就有,不知道我碎嘴子吗。这段太平歌词是许仙和白娘子的初相逢,配合了旁白,还巧妙使用了岔曲儿的曲牌,连说带唱,听起来颇为活泼。白娘子打量许仙一节,郭鹤鸣改用了几句大鼓,窃以为效果并不好,转入时显得很突兀,曲调显得不伦不类,又把整体节奏打乱了,因为前面的曲牌都是整段的,这几句大鼓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插在一个大段的中间了,有些生硬——想法是很新鲜,不知道是否能再多琢磨琢磨。听写这种文本还是满有乐趣的。二位表演本,个别虚字垫字不同,尤其道白部分有点词句出入,我就不更改了,因为不损伤整体的意思,应该无所谓。
(笠原May录入,根据张云雷表演版本听写,根据郭鹤鸣表演版本再校对,增添版本争议等相关注释若干)
前一篇:【太平歌词剧本】蛤蟆赞
后一篇:【太平歌词剧本】夸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