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京剧《张协状元》
(2008-06-28 21:14:22)
标签:
张协状元南戏京剧中国第一戏 |
分类: 中国戏曲 |
2007年6月当红京剧老生于魁智率领“天下第一团”到宝岛台湾访问演出,在为期六天总共八场的演出中,台北戏院里几乎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其中中国京剧院近年来重点整理的剧目《张协状元》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新颖的演出形式使观众眼前一亮,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这部失传已久的老戏为何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呢?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如它是何以现代的视角来阐释这部“崭新的老戏”的。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两个版本的《张协状元》出现在现代舞台的红氍毹上,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戏曲学院于少非版,00年永嘉昆剧团的昆剧版,他们甚至有的已经走出国门,使得这一淹没在历史中几百年的古老作品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于少非老师的版本可以说是一个实验本,在复活这部老戏的同时也把它当作论述自己“中国戏曲的二元戏剧观念① ”的载体,据参与剧本改编得周传家老师讲,当时对于剧本的整理是最为困难的,周老师也是在病床上把南戏《张协状元》的剧本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转交给剧组,而整部戏也只演到张协在赴任途中路过五鸡山剑刺贫女为止。尽管如此,这部最先将《张协状元》搬到现代舞台上的版本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并出访北欧诸国,具有一定影响。
昆剧版的《张协状元》是由成立不久的永嘉昆剧传习所搬演的,在00年第一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上与观众首次见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那次艺术节的一大亮点。这个版本对原作作了较大改动,并按照编剧的思路做了适当的删减和情节的理顺,本剧在03年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后曾结集出版过一本“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因此在此不做深入探讨。
与前两者相比,京剧版《张协状元》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也是将《张协状元》真正推入市场的一个版本。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部最新版的《张协状元》,浅陋指出,恳请指正。
关于这部戏的来源。公元1920年,时任中华民国交通部总长的叶恭绰赴欧洲考察游历,在英国伦敦一家偏僻的古玩店中,这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慧眼识珠,将遗失在别国角落里几十年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一卷带回祖国。《戏文三种》包括《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立错身》三部南戏剧本,其中《张协状元》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南宋戏文,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且较完整的戏曲剧本,素有戏曲“活化石”的美誉。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最初产生在浙江永嘉一带,被认为是我国最早成熟得戏曲样式,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既其技欤?”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早期的南戏戏文多运用当地的民间歌谣兼收宋人词调来演唱故事,其民间色彩浓重,且不循格律,自出现之日起即被冠之以“村坊小伎”“随心令”等,为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不屑,与其相关的记载及评[iu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张协状元》的现身无疑对我们研究南戏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于剧本的解读。南戏《张协状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写的是书生张协进京赶考,途径五鸡山遇难,被居住在古庙的王贫女所救,在本村李大公、李大婆的撮合下结为夫妇,贫女卖发资助张协上京赶考,不料张协得中状元后既不接受丞相王德用的招赘又不认贫女,赴任途中再次路过五矶山遇到王贫女,为除后患竟剑刺贫女,贫女万幸被丞相所救并收为义女,后张协迫于压力向此时以成其顶上司的王德用求亲,几经波折最终两人苟且团聚。这与被称作“戏文之首”的《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心》相比无多大新意,而且张协得中状元后以一句“只求功名不为妻”既不接丝鞭又不认贫女的行动着实令人费解,也的确存在不合情理之处,这也是后来的批评家多次提及之处,同时它的线索多条交错,显得极无逻辑性,但是从文本中所体现的早期南戏的演出形式对我们现代的舞台演出无疑有很多启发与借鉴意义。
京剧版《张协状元》的编剧由北方昆剧院的国家一级编剧王若皓担当,应当说作者对于原作的解读基本上是成功的。在整理改编中,编剧在保留原作整体故事的同时对其结构进行了调整并且“减”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头绪”。如对王德用和王胜花这一辅线作了弱化处理,前者在第三出“剪发助试”的最后才踏场,而后者只在第四处“拒鞭即任”中露过一次面,甚至无一句念白。这样处理突出了张协和贫女这条主线,使得故事看上去更为清新完整,也不至于像原作中出现两条线索打架的现象。但这样的结构处理,对人物塑造又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个后面会提到。对于两个小时的舞台演出来说,原作的人物过多,插科打诨的无关内容也很多,编剧从舞台演出实际入手减去了张协的父母,同路人,王胜花母亲等诸多边缘角色,同时也减去了不少无关紧要的过场戏。
关于人物的塑造。毋庸置疑,张协和贫女是编导者在这部戏中着力塑造的两个主要角色。我想编导者的初衷是想展现张协性格上的两面性和贫女命运悲剧性,从而使得张协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贫女更加的哀怨动人。同时这也加大了演员的难度,因为要展现人物的两面性就必须要求演员对这个人物有着深度的体验,否则很容易造成人物性格上的分裂,而体验戏中人物又是我们戏曲演员所缺乏的。剧中张协的扮演者江其虎天生一副亮嗓子,开场一句“雨来春秋转,凤鸣天地动。”便让观众领略了这位梅花奖得主的魅力。曾经在之前版本中饰演过张协的他,应当说对张协这一人物还是有着一定理解的。但或许是出于个人气质原因,在剧中他饰演的张协感觉还是过于“君子”,少了些“小人”之气,以致后来在第五处“寻夫被剑”中,当他剑劈贫女时在观众看来多多少少会感觉有点突兀。同时造成这种感觉还有剧本结构上的原因,王德用的戏份不是很多,出场也较晚,使得他对张协的压制作用没有很好的展现出来,事实上王德用对张协的压制也是形成张协人物性格两面性的重要原因。怎样处理好剧本结构与塑造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或许是京剧《张协状元》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剧中另一主要人物贫女塑造的很成功,同样是在第五出“寻夫被剑”中,当贫女听到自己不远千里来寻找的夫君竟然说了一句“成婚古庙无奈下,从此你我隔天边”时,此时的贫女心碎了,一段“恨不得锤破这朱门两扇,问一声薄情的人你可有心肝。倒阶前双膝软没了主见,抬泪眼问苍天孤身弱女向哪边?”配之以程派哀婉悠长的唱腔,令观众心里不禁一颤。再如回古庙后,当李大公问她是否寻到张协时?她却说未曾寻见,当李大公问她身上伤时,她也没说拜张协所赐,此时的贫女心死了。再如已成为丞相义女的贫女再次看到张协时,一段“这桩婚姻命多舛,百感交集好为难,秀怨我把真情苦遮掩,伤害二老寝食不安、、、、、、”的流水唱腔将贫女的怨气抒发的酣畅淋漓!种种这些使得李海燕塑造的贫女这一形象鲜活的出现在舞台上。
关于形式的创新。由“前卫"的话剧导演去导演这么一部"老戏”必然会擦出火花,在剧中我们的确看到了许多与传统京剧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有很多是值得称道的。首先它借鉴了昆剧版《张协状元》中很多新颖的演出形式,例如“一个演员饰演多个角色”,“在舞台上用人做桌子凳子”,但是京剧版的《张协状元》编导者们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使之更好为剧情服务,同样是一个演员饰演多个角色,京剧版的《张协状元》全剧只有五个演员却饰演了二十多个角色,与昆剧版相比演员减少了而饰演的角色却增加了,相应地也加大了演出难度。
再就是京剧版的《张协状元》还有自己独创的一面,例如在第二出“宿庙成婚”中所运用的大段欢快轻松的柳枝腔,令观众为之耳目一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大段的杂腔小调却不是充当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有它自身的含义并且是为剧情服务的。张协一句“天下事真是个荒唐透顶”以及贫女唱的“又是喜来又伤情”为两人日后的境遇埋下了伏笔。而与之类似的“唢呐登场”也起到了转折的作用。再如第三出“剪发助试”的后半部分,在剧中饰演多角的演员孔新垣拿了一瓶矿泉水上场,说了《三负心陈书文》《王魁负心》以及《秦香莲》等三个宋元南戏中负心汉的故事。简单的一瓶“矿泉水”把观众从古代拉到了现代,从戏里来出了戏,一句“今天到场看戏的所有男士都是好男人”把观众都逗笑了,然而效果之后,观众会不会扪心自问呢?这种台上与台下的互动在以前的传统戏中是很少看到的。本剧在演出形式上最新颖的一次创新出现在张协拒接丝鞭一场戏中,张协拿着丝鞭望着胜花,静止,此时幕后传出了“一步登天?它可别忘了,那个五鸡山还有个王贫女呢!”,这分明就是电影中定格加画外音的拍摄手法,导演技巧的运用甚至从话剧舞台跨越到了电影上。
关于市场的定位。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说:“我们在排演这出戏之初,就对这部作品提出了'好听、好看、好玩'的要求。”从吴院长的话中可以看出,这处“好看、好听、好玩”的并且能与观众互动的戏更加适合小剧场的演出。对于小剧场京剧,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像北京京剧院的《马前泼水》《霸王别姬》以及《阎惜娇》等都收到了很好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所以告诫那些弄个剧目动扎上百万的戏曲院团,除了扩大投资外,还是有许多道路值得探索的!
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适时适当的变化创新,作为国粹的京剧亦然。同样一部好戏也应当在不断的改进提高中向前发展,希望京剧《张协状元》能够博采众长,站得稳,立得住,走得远。
注:①中国戏曲的二元戏剧观念:“中国戏曲的形成是两种艺术形式融合的结果。一种是诸宫调的演唱形式;一种是宋杂剧的形式。两种艺术形式所继承的艺术审美传统产生了中国戏曲的二元戏剧观念,这种二元戏剧观念派生出戏曲艺术的诸多特征。也即,中国戏曲是一种不以戏剧性为唯一戏剧审美目的戏剧形态。它融戏剧性审美要求和非戏剧性的歌舞表演性审美要求于同一演剧过程中。
——摘自于少非老师的“《张协状元》导演构想”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