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札记 |
文翁礼殿图小考
英文标题:AReview on
“the Picture
of Wenwong
Memorial Temple”
摘要: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三次提及《文翁礼殿图》,但对其细节却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对史书、金石书和地方志的钩稽找到了答案:文翁礼殿由西汉文翁修立,东汉末年高朕在重修礼殿时绘制了七十二弟子像。《礼殿图》所说的七十二弟子,较《史记》77人名单少公夏首、句井疆、罕父黑、颜之仆、县成、颜何、公西舆如7人,多了琴牢、廉瑀2人。
关键词:文翁礼殿图;文翁;高朕;七十二弟子
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作的《索隐》中曾三次提及《文翁孔庙图》:
唯《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 。
如《文翁图》所记,又有林放、蘧伯玉、申枨、申堂,俱是后人以所见增益,于今殆不可考。
《文翁图》作“国选”,盖亦避汉讳改之 。
《文翁孔庙图》,应该就是《隋书·经籍志》杂传类中著录的二卷《蜀文翁学堂像题记》。这本书在新、旧唐志中均有著录,但称作《益州文翁学堂图》,且卷数也由二卷改为一卷。该书在《宋史·艺文志》中已无著录,大概是在宋末亡佚。不过,宋人笔记中却有很多关于文翁孔庙的相关记载,比如蜀人范镇的《东斋记事》:“成都府学有周公礼殿,及孔子像在其中。其上壁画三皇、五帝及三代以来君臣,即晋王右军与蜀守帖,求三皇、五帝画像是也 ”。
范镇所说的周公礼殿,就是后世习称的文翁礼殿,也就是《索隐》中所说的文翁孔庙。
《文翁学堂图》一书虽已不传,但从史书、金石书和地方志中,我们仍能钩稽出文翁礼殿图的大略情形。
一、文翁其人
文翁,史失其名,《汉书·循吏传》有传: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地理志》对此有补充:“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 ”
由此可知,文翁是最早在蜀地倡导教化的地方官员,从他开始,蜀地逐渐成为与齐鲁相媲美的文化中心。由于文翁的贡献,他的名字逐渐演化成为倡导教化的官员的代名词。杜甫曾有诗云:“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 。
二、文翁礼殿
《汉书》提到文翁在成都立学官,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说得更为详细:“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在城南。永初后,堂遇火,太守陈留高眹更修立,又增造二石室。”书中提到了讲堂,但于礼殿仍语焉不详 。
最早明确用礼殿名称的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右文翁石柱记云:汉初平五年仓龙甲戌旻天季月,修旧筑周公礼殿,始自文翁开建泮宫。据颜有意《益州学馆庙堂记》。按,《华阳国志》,文翁为蜀郡守,造讲堂,作石室,一名玉堂。安帝永初间,烈火为灾,堂及寺舍并皆焚燎,惟石室独存。至献帝兴平元年太守高朕于玉堂东复造一石室,为周公礼殿。有意又谓献帝无初平五年,当是兴平元年。盖时天下丧乱,西蜀僻远,年号不通,故仍旧号也。今检范晔汉书本纪,初平五年正月改为兴平,颜说是也。治平元年六月十三日。
在这里,欧阳修明确指出,文翁开建泮宫,但造礼殿者乃是东汉末年的蜀守高朕。
欧阳棐的《集古录目》也持同样观点:
初,文翁为蜀郡守,始立学校,至安帝永初中,以火灾被焚,惟庙门两石阙获存。献帝时,太守高朕重修立之,又于其东别筑周公礼殿。碑以初平五年立在益州。
董逌的《广川书跋》的说法与欧氏父子有所不同:
昔庐江文翁治蜀,初立学成都,作讲堂、石室,开二堂,左温故,右时习,复作周公礼殿,画孔子像,盖古者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故学必祀周公,以孔子配之。自开元后制度废弃,惟此存尔,可以考也。其后遇灾,太守陈留高朕(《隶释》作眹)修立,增二石室,更于夷里桥。今学石室一为高朕。朕自有功学者,故其室至今与文翁俱传。在汉为蜀守,以劝学为本,二人之存尔,可以不废也。
欧阳修父子认为,文翁修筑的只是学宫,未修礼殿,礼殿是高朕在重修毁于大火的学宫时增建于讲堂之东的。而董逌则认为,文翁时既修了学宫又建了礼殿,后被火一起焚毁,高朕又一起重建的。在恢复了所有的旧建筑之后,高朕又增建了两座石室。
洪适的《隶释》中收录了《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原文,也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汉初平五年仓龙甲戌旻天季月,修旧筑周公礼殿,始自文翁应期凿度,开建畔宫……至于甲午,故府梓潼文君增造吏寺二百余间……烈火飞炎,一都之舍,官民寺室,同日一朝,合为灰炭,独留文翁石庙门之两观……郡将陈留高君,节符典境,迄斯十有三载……兴复第馆,八音克谐,鬼方来观,为后昌基(阙)神不。
文中说“修旧筑周公礼殿”,这样看来,周公礼殿原是已经存在的“旧筑”,为文翁所建,后来遇火被焚,四百年后由东汉末年的高朕重新修立。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周公礼殿是在文翁时修建的,于永初被焚后,由高朕重新修立。因为最初的修建者是文翁,后人遂把周公礼殿称为文翁礼殿,从名称上表达了对文翁建殿行为的肯定。而宋人所见到的礼殿应该是高朕之后由历代蜀官不断修葺保存的。
三、文翁礼殿图
如果礼殿是文翁始修,高朕重修,那么,礼殿图又是何时所画呢?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引晋代任豫的《益州记》:
任豫《益州记》曰:文翁学堂,在大城南,经火灾,蜀郡太守高联,修复缮立,图画圣贤古人像及礼器瑞物。
宋代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十一也引任豫的《益州记》:
《益州记》:学堂在城南,后太守高朕修复缮立,图圣贤古人像及礼器瑞物。
两位学者据此认为,礼殿图是高朕重修礼殿时绘制的。
东汉时期有关孔门弟子的画像是个热门题材,像著名的鲁峻石壁残画像,还有近年来在山东邹县面粉厂出土的画像石,都是东汉末年的作品,而且《蜀文翁学堂像题记》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所以,高朕画七十二弟子的说法应是可信的。
那么,文翁礼殿图上画的又是些什么人呢?《史记索隐》上说有孔门七十二弟子,又是哪七十二弟子呢?
元人费著的《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图考》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的答案:“殿之壁,高下三方,悉图画上古以来君臣及七十二弟子像。”“嘉佑中,王公素命摹写为七卷,凡一百五十五人,为《成都礼殿圣贤图》。绍兴中,席公益又摹写于石经堂,凡一百六十八人。案,续记可辨识姓名者一百七十三人,今貌像宛然者一百四十九人,仅存仿佛者三十二人,姓名存者六十五人。”
费著列出了172个人名,其中关于孔门弟子的这一部分,以颜回为首,至狄黑结束,共73人。但这与前文孔门“七十二”弟子的提法显然矛盾,所以73人中的蘧瑗,应该排除在孔门弟子行列之外。
把这72人的名单与《史记》的77弟子名单相比,可知比《史记》少公夏首、句井疆、罕父黑、颜之仆、县成、颜何、公西舆如7人,多了琴牢、廉瑀2人。
需要说明的是,《史记索隐》的引文一共提到了5名孔门弟子:蘧伯玉、林放、申枨、申堂、国选,把这5个人名与费著开列的名单相对照会发现:第一,蘧伯玉显系后人误入;第二,林放不见于费著名单;第三,费著名单中有申傥,没有申枨和申堂,傥、堂、枨音近,应系一人,即《史记》中的申党、《论语》中的申枨;第四,国选即《史记》中的邦选,系避汉高祖讳使然。据此推测,这两份名单所依据的可能是同一份祖本,但在传抄中小有讹误。
综上可知,文翁礼殿可能是文翁时所建,但文翁礼殿图却是在高朕重修礼殿时绘制的,其后的千百年来,又屡经修缮。至于七十二弟子的具体名单,最晚到《索隐》时已基本定型。
英文标题:A
摘要: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三次提及《文翁礼殿图》,但对其细节却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对史书、金石书和地方志的钩稽找到了答案:文翁礼殿由西汉文翁修立,东汉末年高朕在重修礼殿时绘制了七十二弟子像。《礼殿图》所说的七十二弟子,较《史记》77人名单少公夏首、句井疆、罕父黑、颜之仆、县成、颜何、公西舆如7人,多了琴牢、廉瑀2人。
关键词:文翁礼殿图;文翁;高朕;七十二弟子
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作的《索隐》中曾三次提及《文翁孔庙图》:
唯《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 。
如《文翁图》所记,又有林放、蘧伯玉、申枨、申堂,俱是后人以所见增益,于今殆不可考。
《文翁图》作“国选”,盖亦避汉讳改之 。
《文翁孔庙图》,应该就是《隋书·经籍志》杂传类中著录的二卷《蜀文翁学堂像题记》。这本书在新、旧唐志中均有著录,但称作《益州文翁学堂图》,且卷数也由二卷改为一卷。该书在《宋史·艺文志》中已无著录,大概是在宋末亡佚。不过,宋人笔记中却有很多关于文翁孔庙的相关记载,比如蜀人范镇的《东斋记事》:“成都府学有周公礼殿,及孔子像在其中。其上壁画三皇、五帝及三代以来君臣,即晋王右军与蜀守帖,求三皇、五帝画像是也 ”。
范镇所说的周公礼殿,就是后世习称的文翁礼殿,也就是《索隐》中所说的文翁孔庙。
《文翁学堂图》一书虽已不传,但从史书、金石书和地方志中,我们仍能钩稽出文翁礼殿图的大略情形。
一、文翁其人
文翁,史失其名,《汉书·循吏传》有传: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地理志》对此有补充:“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 ”
由此可知,文翁是最早在蜀地倡导教化的地方官员,从他开始,蜀地逐渐成为与齐鲁相媲美的文化中心。由于文翁的贡献,他的名字逐渐演化成为倡导教化的官员的代名词。杜甫曾有诗云:“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 。
二、文翁礼殿
《汉书》提到文翁在成都立学官,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说得更为详细:“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在城南。永初后,堂遇火,太守陈留高眹更修立,又增造二石室。”书中提到了讲堂,但于礼殿仍语焉不详 。
最早明确用礼殿名称的是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右文翁石柱记云:汉初平五年仓龙甲戌旻天季月,修旧筑周公礼殿,始自文翁开建泮宫。据颜有意《益州学馆庙堂记》。按,《华阳国志》,文翁为蜀郡守,造讲堂,作石室,一名玉堂。安帝永初间,烈火为灾,堂及寺舍并皆焚燎,惟石室独存。至献帝兴平元年太守高朕于玉堂东复造一石室,为周公礼殿。有意又谓献帝无初平五年,当是兴平元年。盖时天下丧乱,西蜀僻远,年号不通,故仍旧号也。今检范晔汉书本纪,初平五年正月改为兴平,颜说是也。治平元年六月十三日。
在这里,欧阳修明确指出,文翁开建泮宫,但造礼殿者乃是东汉末年的蜀守高朕。
欧阳棐的《集古录目》也持同样观点:
初,文翁为蜀郡守,始立学校,至安帝永初中,以火灾被焚,惟庙门两石阙获存。献帝时,太守高朕重修立之,又于其东别筑周公礼殿。碑以初平五年立在益州。
董逌的《广川书跋》的说法与欧氏父子有所不同:
昔庐江文翁治蜀,初立学成都,作讲堂、石室,开二堂,左温故,右时习,复作周公礼殿,画孔子像,盖古者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故学必祀周公,以孔子配之。自开元后制度废弃,惟此存尔,可以考也。其后遇灾,太守陈留高朕(《隶释》作眹)修立,增二石室,更于夷里桥。今学石室一为高朕。朕自有功学者,故其室至今与文翁俱传。在汉为蜀守,以劝学为本,二人之存尔,可以不废也。
欧阳修父子认为,文翁修筑的只是学宫,未修礼殿,礼殿是高朕在重修毁于大火的学宫时增建于讲堂之东的。而董逌则认为,文翁时既修了学宫又建了礼殿,后被火一起焚毁,高朕又一起重建的。在恢复了所有的旧建筑之后,高朕又增建了两座石室。
洪适的《隶释》中收录了《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原文,也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汉初平五年仓龙甲戌旻天季月,修旧筑周公礼殿,始自文翁应期凿度,开建畔宫……至于甲午,故府梓潼文君增造吏寺二百余间……烈火飞炎,一都之舍,官民寺室,同日一朝,合为灰炭,独留文翁石庙门之两观……郡将陈留高君,节符典境,迄斯十有三载……兴复第馆,八音克谐,鬼方来观,为后昌基(阙)神不。
文中说“修旧筑周公礼殿”,这样看来,周公礼殿原是已经存在的“旧筑”,为文翁所建,后来遇火被焚,四百年后由东汉末年的高朕重新修立。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周公礼殿是在文翁时修建的,于永初被焚后,由高朕重新修立。因为最初的修建者是文翁,后人遂把周公礼殿称为文翁礼殿,从名称上表达了对文翁建殿行为的肯定。而宋人所见到的礼殿应该是高朕之后由历代蜀官不断修葺保存的。
三、文翁礼殿图
如果礼殿是文翁始修,高朕重修,那么,礼殿图又是何时所画呢?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引晋代任豫的《益州记》:
任豫《益州记》曰:文翁学堂,在大城南,经火灾,蜀郡太守高联,修复缮立,图画圣贤古人像及礼器瑞物。
宋代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十一也引任豫的《益州记》:
《益州记》:学堂在城南,后太守高朕修复缮立,图圣贤古人像及礼器瑞物。
两位学者据此认为,礼殿图是高朕重修礼殿时绘制的。
东汉时期有关孔门弟子的画像是个热门题材,像著名的鲁峻石壁残画像,还有近年来在山东邹县面粉厂出土的画像石,都是东汉末年的作品,而且《蜀文翁学堂像题记》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所以,高朕画七十二弟子的说法应是可信的。
那么,文翁礼殿图上画的又是些什么人呢?《史记索隐》上说有孔门七十二弟子,又是哪七十二弟子呢?
元人费著的《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图考》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的答案:“殿之壁,高下三方,悉图画上古以来君臣及七十二弟子像。”“嘉佑中,王公素命摹写为七卷,凡一百五十五人,为《成都礼殿圣贤图》。绍兴中,席公益又摹写于石经堂,凡一百六十八人。案,续记可辨识姓名者一百七十三人,今貌像宛然者一百四十九人,仅存仿佛者三十二人,姓名存者六十五人。”
费著列出了172个人名,其中关于孔门弟子的这一部分,以颜回为首,至狄黑结束,共73人。但这与前文孔门“七十二”弟子的提法显然矛盾,所以73人中的蘧瑗,应该排除在孔门弟子行列之外。
把这72人的名单与《史记》的77弟子名单相比,可知比《史记》少公夏首、句井疆、罕父黑、颜之仆、县成、颜何、公西舆如7人,多了琴牢、廉瑀2人。
需要说明的是,《史记索隐》的引文一共提到了5名孔门弟子:蘧伯玉、林放、申枨、申堂、国选,把这5个人名与费著开列的名单相对照会发现:第一,蘧伯玉显系后人误入;第二,林放不见于费著名单;第三,费著名单中有申傥,没有申枨和申堂,傥、堂、枨音近,应系一人,即《史记》中的申党、《论语》中的申枨;第四,国选即《史记》中的邦选,系避汉高祖讳使然。据此推测,这两份名单所依据的可能是同一份祖本,但在传抄中小有讹误。
综上可知,文翁礼殿可能是文翁时所建,但文翁礼殿图却是在高朕重修礼殿时绘制的,其后的千百年来,又屡经修缮。至于七十二弟子的具体名单,最晚到《索隐》时已基本定型。
前一篇:2006中国大学100强
后一篇:《通志》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