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俄罗斯圣彼得堡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滴血教堂彼得大帝夏宫2015北欧之行 |
分类: 游走散板 |


27日晚我们一行冒雨前往莫斯科火车站,准备前往圣彼得堡。一路拉着行李箱撑着伞,还要防小偷,走了几百米远的路才到了候车厅。结果还是有一人的手机被偷了。
走俄罗斯经验,尽量不要背双肩包,很容易被偷,要背也要背在前面才放心。再说所有的博物馆都不能进双肩背包客的,斜挎包手拎包都没事。

火车上的卧铺间还是四人间。之前领队一再告知,要上“三把锁”:第一把是车厢本身的关门锁;第二把是安全锁(链子那样的);第三把是自己用结实的绳子在床与门之间再栓一次以防被打开哦。哎呦,我们都照做了。另外得另给列车乘务员小费,否则很可能被偷哟。哇,这是我们的保护费?
28号早5点过到了圣彼得堡,早餐完后直接进入观光状态。
图1
斯莫尔尼宫。
图2、3
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与梵蒂冈、伦敦和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教堂高102米、长112米、宽100米,整个建筑可同时容纳1.2万人。教堂于1818年开工,1858年完工,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教堂的四面各有16根巨大的石柱,成双排托起雕花的山墙。每根石柱就重120吨。四面的柱廊建完后砌墙,再竖起上层的细石柱,最后覆盖上圆顶,整个建筑蔚为壮观。伊萨基夫斯基大教堂现设有一博物馆,游人参观完博物馆后,还可登上大教堂的屋顶远眺圣彼得堡市的全景。
图4
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标志性雕塑——彼得大帝青铜骑士雕像。

中午乘游船畅游涅瓦河。船上喝香槟看美女帅哥表演俄罗斯民族歌舞,观圣彼得堡两岸美景。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 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历史中心古迹群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圣彼得堡整个城区分布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岛屿上,许多河流穿越而过,别具水城风情,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由于圣彼得堡纬度很高,夏季特有的“白夜”景色令人留连。

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1992年1月,为了给城市重新命名,圣彼得堡市又举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结果,大多数人赞同改回圣彼得堡老名。这样做,一是为了纪念彼得大帝,同时,也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

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著名的历史街区,是圣彼得堡社会、文化中心,它建于1710年,是连接市区和涅瓦河的主要干道之一。这条路长有4.5公里,道路两边集中了18~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在街道两侧和毗邻的广场有很多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和电影院等。街区有大百货公司、食品点、教堂和名人故居等。这里的建筑依旧保持18世纪、19世纪的风貌,每一幢建筑都精雕细刻。

↑
狮身人面像,就位于列宾美术馆前的涅瓦河边。


↑↓
彼得保罗教堂和要塞。

圣彼得堡市内现有53所国立高校,40多所非国立高校,400多个科研机构,2000多个图书馆,80多个剧院,100多个剧团,45个美术馆,62个电影院,3675个体育设施,其中体育场38座。城市以其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著称。城市的历史中心和相关历史古迹以及市郊的宫殿花园建筑等36个项目共计4000余个建筑、历史和文化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圣市有264家博物馆,其中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彼得宫(夏宫)、康斯坦丁宫、叶卡捷琳娜宫、巴甫洛夫斯克宫、尤苏波夫宫、斯莫尔尼宫、彼得保罗要塞、伊萨基亚大教堂、俄罗斯博物馆等最为著名。

圣彼得堡市的教育已有近300年的发展历史,具有良好的传统和极高的国际声誉,被称作俄罗斯“教育之都”。
在众多的学校中,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如它的美术、音乐和芭蕾舞,列宾美术学院是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与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学院齐名,芭蕾舞更是世界首位。在圣彼得堡仅国立的艺术院校就有8所,这些艺术院校和美丽的城市,使圣彼得堡成为世界当之无愧的艺术之都。

公元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准备去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当他的马车经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遭遇“民意党”极端分子的暗杀。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投掷的第一枚炸弹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亚历山大二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刺客投掷的第二枚炸弹在他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被送回到冬宫几小时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公元1883年,亚历山大二世之子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点修建这座教堂。
公元1917年,俄国革命以后,教堂遭到洗劫和掠夺,其内部破坏严重。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关闭此教堂。
公元1939年9月1日,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宁格勒被德国军队围困期间,引发严重的饥荒,基督复活教堂被用作蔬菜仓库,因此得到了绰号“马铃薯上的救主”。
公元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督复活教堂被用作附近的一个歌剧院的仓库。
公元1970年7月,教堂的管理改属圣以撒大教堂(当时作为高利润的博物馆)。
公元1997年8月,教堂在关闭27年后重新开放,但尚未祝圣,不作为全时间的礼拜场所。



28日下午参观彼得大帝夏宫。彼得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占地近千公顷,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面向芬兰湾,由美丽的喷泉、公园、宫殿组成,是很著名的圣彼得堡旅游景点。大北方战争的取胜,使彼得大帝的野心得以极大满足,为了彰显俄罗斯作为名副其实的“大国”的地位,需要建造一座与之相适应的宫殿——这就是夏宫,后经历代沙皇对它进一步雕琢、润饰,使得它更加美丽、迷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遭到德国军队的破坏,后经修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夏宫是圣彼得堡的早期建筑。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下令兴建夏宫,其外貌简朴庄重,内部装饰华贵。当时的许多大型舞会、宫廷庆典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来此度夏。1934年以后,夏宫辟为民俗史博物馆。如今,夏宫已成为包括18世纪和19世纪宫殿花园的建筑群,由于它的建筑豪华壮丽,夏宫因而被人们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夏宫的主要代表性建筑是一座双层楼的宫殿,当年彼得大帝住在一楼,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的第二个妻子)住在二楼,楼上装饰极为华丽,舞厅的圆柱之间,都以威尼斯的镜子作装饰。

彼得大帝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大宫殿在上花园。大宫殿前是被称作大瀑布的喷泉群。这里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2座梯形瀑布。
在喷泉群一个大半圆形水池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搏斗的雕像,这就是著名的隆姆松喷泉。塑像高3米,重5吨。


↑
背对夏宫



夏宫有“喷泉之都”、“喷泉王国”的美称,它有百余座雕像,150座喷泉,2000多个喷柱及两座梯形瀑布。较著名的有金字塔喷泉、太阳喷泉、橡树喷泉、亚当喷泉、夏娃喷泉等等。每个喷泉各有风采,有人物、有动物,个个造型惟妙惟肖,生动可爱,引人遐想。我们只看了其中一些喷泉。


↑ 夏宫宫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