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四川赛区

标签:
杂谈中声区基本功 |
分类: 音乐乐章 |
隔年一次的金钟奖声乐比赛四川赛区,已于本月19日落下帷幕。我是作为决赛评委,参与了此次的评委工作。
整个决赛结束,感觉整体水平稍逊于前几届,原因之一是有个别选手的基本功有明显的不足。
能站在决赛这个舞台上最后一搏,肯定是不错的选手,但并不是届届水平都一样高。
好的就不多赘述了,因为,好的选手都是经过了至少两届甚至三届比赛的残酷竞争,才取得了今天应得的佳绩。
一个好的歌者,不是因为Ta在学校的成绩如何在舞台上就会如何,而是需经历无数次舞台的磨砺和各种大小比赛的摔打锻炼的积累;不断地吓死胆小的细胞和又不断地生长出新的自信的细胞,才有了一次次的蜕变和引以为傲的成绩。
在当今,没有经历过比赛的歌唱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唱家。只有比赛,才是你歌唱水平的真正体现;只有比赛,才是你综合素质的真实再现。
因为比赛你会紧张死很多细胞;因为比赛你会提前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来作准备;因为比赛你会去查资料查背景;因为比赛你会纠正自己不标准的语言;因为比赛你会拒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和玩耍;因为比赛你会注意不要感冒;因为比赛你得更加勤奋地练基本功;因为比赛你会因剧中人或歌中情欲罢不能;因为比赛你会每天泡在琴房里苦练;因为比赛你会觉得压力越来越大(比赛的日子近了);因为比赛你会觉得学习声乐好艰辛好难攀登;因为比赛你会深切感到要是钢琴伴奏是我的另一半该多好呀;
前面提到了基本功的问题。在决赛时,有个别选手的中声区实在不敢恭维,虚、漏气儿,声音明显不集中而影响了声音位置。给人感觉没有应有的管道共鸣,腔体不知在哪儿?很用劲但又很散。其实每段声区都有它应该有的好听的共鸣,为什么都要在一个共鸣区吊着不放呢?譬如中低声区应有的胸腔共鸣;中高声区应有的鼻咽腔共鸣,为什么不运用起来呢?说到底,中声区虚、散、漏气儿,就是因为声音没放下来,声带处于轻机能(声带边缘振动)的状态而没有正确地用上重机能(声带全振动)的状态,所以声带没了正确地振动状态,因而产生了虚、漏气儿的效果。再加上该用的鼻咽腔和胸腔共鸣没积极地用上,声音当然就会散,没有了该有的腔体共鸣了。
所以说到底,基本功扎不扎实,你一站在台上一张口,立马就听出几分了。因为基本功不是听你的高音,而是听你的中声区。一定要明白,中声区占了一首歌的70%,你不唱好它那不是要了命吗?你还让听众听啥捏?你能唱好《摇篮曲》吗?道理不言自明。
有些选手难以进入音乐的规定情境,因为要想其他音乐以外的东西嘛,所以总是让音乐线条不完整,让听众游离于歌中和歌外。一个小乐感都不能瞒过听众的耳朵,所以不要忽略任何一个可以处理好的音符。你对这首歌有多深的感情,你就会唱出多深的情感。你如不是被音乐真正的感动了,即使你表现出了你在表情,也是无法打动听(观)众的。音乐表现不是你的表情有多丰富;你的声音有多么的完美,而是你的歌声进入听众的内心没有?Ta是否在与你一起喜怒哀乐?
我总结滴:舞台上永远带习惯。没养成习惯的东西,甭想带上舞台。除非你专门去想着它比想着音乐还重要。
所以还是那句话:基本功最重要,然后才谈得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