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一阁”是此次到宁波短暂停留预先最想去的地方。到宁波还有大半天时间可以停留,我在城隍庙逛之前,就问几个童鞋要去吗?她们不想,我就只好自行前往喽......

还是借用最完整的百科资料,来说明天一阁吧(以下黄底字):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在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藏书楼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


天一阁藏书楼对面的天一池。


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藏书楼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允许任何人跨进这道门槛的。严禁入内!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难得碰见两位游客,请帮忙拍下留影。




参观完天一阁,我步行十分钟,回到了汽车南站,等候仨童鞋集合,我们将一起赶往机场。


在去机场的的士上,我看见了这样的云——羽毛似的晚霞在天空飘浮着......漂亮极了!

晚8时的飞机,我们离开宁波。到此,苏州、绍兴、普陀、宁波行结束,我算了算,连路途6天,共去了10个景点,很给力的行程安排哦。花费:来回飞机票、吃住行、门票总共不到三千元,信不信由你喽。哈哈哈......
关键词:淡季+最佳组合(4人两房间,打的士一辆就够)!
3月,就六天的旅行,到今日才结束记录,没办法啊,忙了没精力,老了手脚慢,唉,总算告一段落啦。记录了下来,就好。

卡巴列夫斯基-大提琴协奏曲-缓板-马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