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级大一期末考试结束
大二的学生X,昨天在我的琴房听我给大四的学生上课时,中间插话说:“罗老师,这一放暑假,上学期刚找到的感觉,这开学回来就找不到了。就像一根线拽在罗老师手里,在暑假期间又给挽回去了。”“是啊,就像老师教你织了一件衣服,好不容易穿在你身上了,你没有留住它,给挂坏了,它只好又回到老师这儿来重织了。”
“好的感觉(声音),要保持3至6个月都不忘不丢,那才是你得到的自己的声音,这才算巩固啦。反之,那就还是罗老师的,你又还给我了。要从有意识的做到良好的状态发声到下意识的出现良好状态的声音,即开口就唱出漂亮的声音,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对X及其他同学说道。
声乐学习中的用脑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同时顾及东南西北甚至更多方位在一瞬间同时达到最佳状态而在一秒钟发出最好的声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难事。常常是顾了东而顾不了西,稍好些也是顾了东西就顾不了南北。因而有专家说:“声乐学习用脑不亚于一个科学家的用脑,”道理也在此。我也说:“练声是个很精细的活儿,只要有一点(呼吸或腔体或喉头或元音等等)疏忽了大意了,没配合好,都会出现次声,是需要高度集中的表现才可能出现‘奇迹’的。”
一个好的声音除了自身的条件以外,枯燥的、艰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常对学生说:“一种好的感觉,如果需要练一百次才能牢记的话,你只要练三个多月就记住了。但如果你每星期才练两三次,那你一年才能记住它获得它。与之得到的效果就会慢很多很多。”可有些学生就是不爱练声,几年学下来,进步不大。
我常常不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那么懒,不进琴房不练声。只想靠每周一次声乐课来获得,要明白那是远远不够的,就像走路必须得靠自己走,老师只能给你指出方向。记得我学声乐时,周末即使要上街或看电影,也要练了声才出去,不然心里会不踏实。所以得知有学生每周只练两三次甚至一次都不练感到大惑不解。不知道这些同学如何想的?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急功近利、浮躁是学不好声乐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学期的考试(舞台上),就是最好的例证。
加载中,请稍候......